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全球化退潮,德国经济模式急需变革

【来源:孙琪 | 发布日期:2020-06-29 】

编者按:引德国经济学家观点,出口强劲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就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趋势来看,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做出改变。过度的“德国制造”理念将为大众需求让步。本篇选自德国《法兰克福汇报》626日报道。


DF83

图片来源:法兰克福汇报(FAZ)


 
自铁幕时代落幕以来,全球化始终是众望所归的国际趋势。但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与结束,全球化也将迎来终曲: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全球贸易和国际分工还将同疫情前一样持续发展。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模式就备受经济学者关注。如今,德国拜仁银行(Bayern LB)和瑞士Prognos经济研究所(Prognos AG)的经济学家再度提出相关问题——他们主张重新思考德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是否需要变革。


研究人员在一篇提供给法兰克福汇报(F.A.Z.)的文章中写道:本周四(6月25日),伊福(Ifo)经济研究所再次宣布德国工业预期出口强劲。其对2300家企业的月度调查报告显示,工业出口预期指数在六月从负26.7点攀升至负2.3点。尽管如此,此次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断问题已十分严峻。


拜仁银行和Prognos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中断是否只是暂时性的,目前还尚无定论。首要原因是中美贸易战影响未知。而问题根源在于,自金融危机以来,产品销售、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萎缩。只在服务贸易和数据流方面才有全球化持续发展的迹象,但所占份额较少。



显著的小规模化


从资本密集型工业社会转向对机器设备需求较低的服务型社会。此类转变不仅发生在西方,在远东也越来越多。拜仁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尤尔根·米歇尔斯(Jürgen Michels)认为:“疫情之后,我们不会再回到2000年代的全球化强劲时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当下的经济影响力。”这也是德国企业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人口和人均收入增长特别快的国家的另一个原因。根据预测,2030年前,印度的经济产出可能会以平均每年近6%的速度增长,总额高达2.2万亿欧元。这几乎相当于法国的全部经济实力。经济学家还预测,伊拉克和菲律宾每年有5%至6%的增长潜力,越南和埃及也在增速前五名之内,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紧随其后。


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开辟了新的市场,出口强劲增长的时代也很可能已成为过去。以有约2.65亿居民的印度尼西亚为例,尽管其出口预期有所上升,但预计其2040年的经济实力只有中国的10%。研究人员总结:“未来德国企业的国际业务,特别是在有活力的销售市场中,将可能在结构上较之前表现出更明显的分散性。”研究人员坚信,德国的商业模式必须做出改变。



延滞不仅限于数字化推进和低碳经济发展


未来德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由内需驱动,社会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稀缺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这也将促进实际工资和私人消费的不断增长。后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在2020年至2040年期间达到62%,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这项贡献率为40%。反之,对外贡献的份额则将从21%下降至13%。


同时,经济学家还指出,与技术要求特别高的高端市场相比,人们对更简单、更坚固的机器和系统需求更大。尽管投资周期较短且市场对消费品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伴随着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制造商是落后的。Prognos首席经济学家米歇尔·伯默(Michael Böhmer)坦言:“少有公司能正确判断出口业务是否能长期满足客户需求。”他所指不仅是在数字化和低碳经济方面的延滞。


“认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如果消费者不想要则是消费者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想法是本末倒置的。不幸的是,这样的认知在德国经济中的很多地方都有体现。”


供稿 | 孙琪

初审 | 程静 费亚君

终审 | 吴卫东 咸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