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德国“未来学校”实验——个性化教育的践行者

【来源:孙琪 | 发布日期:2020-08-26 】

编者按:长期以来,德国教育界始终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2002年,德国教育论坛出台“十二条教改建议”。德国各联邦州积极响应号召,不断采取措施改革基础教育,力求适应时代发展,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立足于“十二条教改建议”,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于2019年开展了一项“未来学校”实验。该实验以实现完全“个性化学习”为目标,对传统教师导向型教学课堂提出挑战。


2000年,时任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布尔曼(E.Bulmahn)女士组织开展以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教育论坛。联邦、州、经济界、教育界、工会等各方代表皆受邀出席该论坛。2002年1月,为期两年的教育论坛提出“十二条教改建议”,并圆满落幕。虽然,在实行文化联邦制的德国,这十二条教改建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作为联邦与州以及各利益集团共同商议而出的结果,对德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显而易见。


以“十二条教改建议”为指导思想,2019年8月19日,一所特殊的“未来学校”在德国德累斯顿市政府及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支持下正式开课。作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附属学校,该校始终秉持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未来学校”现已招收约200名学生,数字化、个性化、高度包容性、跨专业学习及混龄教育是该学校的最大特点。


就此,德国News4Teachers网站采访了“未来学校”实验负责人、教育学专家安克·朗纳(Anke Langner)教授。


9A2F

教育学专家安克·朗纳(Anke Langner)

图片来源:德国New4Teachers新闻网


News4Teachers: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是基于哪些理念设立的?

Anke Langner:首先,作为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支持者,我始终坚持建立一所全面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学校。在公立学校师资规模有限的前提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借助数字工具的想法随之而来。数字技术可以提高部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将其运用到学校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这为项目的实施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News4Teachers:这些理念是如何实施的?

Anke Langner:将理论投入实践的典型方法是项目教学法(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就是说,教师要抓住孩子们“突如其来”的探求欲,通过合适的方案,帮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未来学校”的运作方式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成立一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成员由5到6个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未来学校”实验中,我们尤其关注年龄差异带来的影响与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的可实施性。


News4Teachers:教师如何在项目教学法中转变自己的角色?

Anke Langner:这时,教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而为了顺利跟进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必须详细记录学生的个人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开发了一款专门的软件。学生可以在软件中规划他们的项目,并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储项目进程。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通过电脑便可完成所有学习,只是以数字方式存储资料。电子档案中已完成的项目和学生由此掌握的知识,将成为教师为学生未来项目发展提供建议的重要依据。


News4Teachers:学生的项目选择自由度如何?

Anke Langner:我们的设想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面临的挑战。他们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创造项目所需环境,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一切需求。比如,在学生提出“为什么火箭能飞到月球?”这样非常复杂的问题时,教师不能让自己给出的答案成为学生认知的终点。相反,应引导学生制定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知识。为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就必须学习阅读、计算、写作等。我们可以从所有进步主义教育(Progressivism Education)机构中了解到,当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时,他们就会相对独立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未来几年的教学重点之一。


News4Teachers: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为什么需要学习,我为了什么而学”?

Anke Langner:是的,要对“我为什么需要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有自己的见解。这些内容可以以学生易接受的形式出现。例如,当孩子们想知道自己的年龄和身高时,就是为他们建立数字观念的绝好时机;或者当他们想知道某本书上写着什么内容、图片下的标注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教孩子们识字就再合适不过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绝非我们的追求。学生们对世界的疑问才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石。


News4Teachers:部分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接受更多样化的教育。您是如何向他们解释的?

Anke Langner:我一直强调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使有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孩子得到他所需要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孩子们共同商议下一步怎么做。此外,在项目中也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设定更多小目标。这正是我们“未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每个孩子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



“未来学校”过去一年成绩卓越


136ED

图片来源:德国New4Teachers新闻网


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未来学校”中不存在分数制度、上下课铃声、假期、课桌或教师。校长帕特里夏·施瓦茨(Patricia Schwarz)表示:“我们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截至目前,“未来学校”已运行一年。即使新冠病毒使项目推进面临更大挑战,项目参与者们对“未来学校”的发展仍持积极态度。而专门为此开发的软件不仅是学习工具,也是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方式;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进程,学校主动配合学生需求。据朗纳介绍,在教育研究领域,“未来学校”实验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学家们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并取得相应实验数据。


“未来学校”实行学生导向型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每位高年级学生都配有一台个人笔记本电脑,以便完成项目、记录学习进程。


未来五年内,这所公立学校计划在读学生人数达800人次,共计十个年级。学生在这里接受全日制混龄教育,同时进行跨学科学习。随着新学年的到来,8月底,4年级和6年级将增加160名学生,学生总人数将达360人左右。


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和沟通

在“未来学校”的课堂上,不会有教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应该熟记哪些知识。朗纳指出,“学习在这里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但同时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协商某一项目,学生主动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协议。在此基础上,学生再主动承担各自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责任。“未来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向他人获取帮助和与他人进行沟通”。


“未来学校”不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而是评估学生能否掌握100以内的算数、计算能力良好或仍需帮助等非量化指标。施瓦茨认为:“学生们可以以这种方式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不足。”此外,“未来学校”也没有假期,休假需要由父母向学校申请。


施瓦茨及其同事认为,他们与孩子们地位平等,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我们是学生学习上的支持者、辅助者,并非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学生的学习要靠自己。”有时,孩子们在主动发现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会惊讶于自己的新发现。


这对学校而言也是挑战。施瓦茨说:“与前20年的职业生涯相比,我在这所学校遇到了更多拥有极强情感认知能力的孩子。”他们自信且敢于表达。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家长表示与孩子在一起时能获得“新鲜的轻松感”。施瓦茨补充:“因为在学校很愉快,有时到了周五,孩子们甚至不想回家。”


据比勒费尔德大学附属科技高中负责人马丁·海因里希(Martin Heinrich)介绍,目前,德国实验学校和附属学校数量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的教育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追求个性化学习的学生和家庭而言,该学校是上上之选”。但是,受教育政策所限,仅注重个性化发展的学习观念难以推广。对此,海因里希表示:“该项目的开端十分成功,接下来重点宣传学校的多样性将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本文编译自:

1. 德国News4Teachers新闻网站2019年8月21日报道《这位研究者正在建设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只有项目教学,教师将成为学习伙伴》

https://www.news4teachers.de/2019/08/diese-forscherin-baut-die-schule-der-zukunft-es-gibt-nur-noch-projektunterricht-und-lehrer-werden-zu-lernbegleitern/

2. 德国News4Teachers新闻网站2020年8月16日报道《这是中小学的未来吗——盘点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的第一学年》

https://www.news4teachers.de/2020/08/ist-dies-die-zukunft-der-schule-dresdener-universitaetsschule-zieht-einjahresbilanz/

参考资料:《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周丽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原发期刊:《比较教育研究》2003 年第 12 期 第 6-10,37 页

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id=258427&code=G3&pdcyear=2004&pdcno=03&flag=1&logohome=1


供稿 | 孙琪

编辑 | 费亚君

初审 | 程静 吴诗颖

终审 | 吴卫东 咸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