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文版诘问

【来源:陈洪捷 | 发布日期:2021-02-24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在国内教育圈内颇为流行,此书是三联书店推出的“德国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出版于1991年。封面上赫然写着:雅斯贝尔斯著。但我们知道,雅斯贝尔斯(1883-1969)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是教育》这样一本书。那么这本书从何而来?中文版中没有交代。


19C29


据书中提供的原版信息,此书是德国皮珀(Piper)出版社1977年德文版的中文译本。我找来原版书一看,先是吃了一惊。德文版的书是一个大部头,字号很小,密密麻麻有388页之多,而中文版只有178页。同时发现原版封面上还写了一个副标题:读本(Ein Lesebuch)。就是说,此书不是雅斯贝尔斯所著,而是有人对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论述进行了整理,编辑了这本“读本”。


          


阅读前言,才知道此书的编辑者是哈根师范学院的霍恩教授(Hermann Horn),他研究了雅斯贝尔斯所有著作,从中搜集了其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并按照主题进行了系统性汇编。看“读本”即可知道,通常在一个主题下,编者选择了来自不同著作的相关段落,合并为一节。比如中文版第五章第二节“传统与空想的可能与危机”的内容不到两页纸,但却选自雅斯贝尔斯三部不同的著作,即《哲学》、《启示视野中的哲学信仰》和《论真理:哲学逻辑》,而且每段话都注明了出处。可以说,编者不仅仅是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而且尝试按照雅斯贝尔斯自己的逻辑对这些言论进行了归类,试图完整呈现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可谓用心良苦!


霍恩教授将所有的文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系化观点汇编”,第二部分是“专题散论”。第一部分是主体内容,占全书篇幅约四分之三。这一部分细分为八章:一、反思教育;二、思考陶冶;三、教育与家庭;四、教育与学校;五、教育与友谊;六、教育与大学;七、教育与传统;八、教育与国家。每一章之下再分为十几节,如第一章“反思教育”内容最多,分为十七节。


中文版仅收录了原书第一部分中的第一、二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本节选本。中文版编者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丛书的要求对原书的内容进行取舍,这没有问题。但是中文版在编排上却显得有些随意,甚至任性。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可以看出,原文的章与节在中文版中往往被任意改动,比如中文版将原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合并起来,将第一章的标题“教育作为不可避免的基本关系”改为“人类必须的文化环境”,同时将原书第二章的标题“教育作为特殊的行为”径直删除。而且,这一章中第二节的标题是“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与原文标题“教育与制作、照料和控制的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就是说,译文直接删除了其中“制作”一词,同时在文中也删除了关于“制作”的整段文字。再比如,原书第十二章的标题是“通过经验进行教育”,而中文版却将此题目改为“教育与文化”,并将“教育与经验”改为第一节的题目。还有,原文中这一章包括两节,一是“学习作为通向真理之路”,二是“学习作为德性的体现”,而且在这两个小标题后面都在括号中专门说明“参照孔子的思想”。但是这两个小标题以及括号中的文字在中文版中也都被删除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中文版在这一章第二节之后增添了“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一节(第三节),而这一节在原书中是独立的一章(第十章),不知为什么要将这一段插入到这里。再比如,原文中在“促进成人教育”(原文应该是成人教育的呼唤)一节之后是“平均化教育的危害”,而中文版则将两节合并为一节,并删除了“平均化教育的危害”这一标题。还有第十七章“教育与传承”也让人看不清思路,这章在原书中是第七章,内容很丰富,有九节之多,而中译本仅仅选了其中第一和第二节。而这两节很难撑起“历史与传承”一章的内容。


中文版不仅在章节选择和编排上存在问题,从译文的角度看,中文版的翻译也显得很随意,而且还有不少漏译的问题。比如第十九章“大学的任务”中,译文说大学的任务是“教育与培养”,但这里的“教育”(Bildung)在前面通常是翻译为“陶冶”,这里的“培养”(Erziehung)在前面通常翻译为“教育”。不错,德语中的Bildung和Erziehung常常不好翻译,但在同一本书中前后似乎应该有一致的翻法,不能随意翻译。再往下看,关于大学的任务,译文说“又因为这一基本任务以传承为先决条件,所以研究工作离不开教学”。但在原文中,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即“教学就意味着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文版显然漏译了此句话。再比如,这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原文是“研究、教学和课程”,而中文版则只是“研究与教学”,下面几行译文说“狭义的工作指的是学习、知识的扩大和方法的熟练”,而原文在“学习”之后的“练习”(Üben)一词被漏译了。再往下(152页)看,译文说“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首要原则”,而原文则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Verbindung)是大学崇高的、不可放弃的原则”。紧接这句话,原文说:“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想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也不是想通过这一方式解决研究者的物质待遇,而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而中文版则仅有最后一句话,前面两句被漏掉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中文版的翻译显得不够严谨。


27F7C


总之,《什么是教育》的中文版无论从内容编排、还是从文字翻译的角度看,都有轻率、随意的问题,缺乏对原书和原文的尊重。其实,雅斯贝尔斯是一位重量级的哲学家,并非教育家,如果为中国读者着想,中译本应当收录原书的前言。霍恩教授的前言其实对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楚的交代,并梳理了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脉络及其与雅斯贝尔斯哲学体系的关系。这些对于中国读者理解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乃至哲学思想都会很有帮助。另外,为了忠实于原著,这本书最好加上一个副标题,即“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读本”,而且最好也像原文一样,在每段论述之后注明原文的出处。由于雅斯贝尔斯是著名人物,此书也流传甚广,出版社可以考虑对此书进行修订,为中国读者提供更忠实于原著的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1C6C4


陈洪捷,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



排版 | 高锡涛

编辑 | 孙琪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