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德国的两种教育传统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2-26 】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关于教育传统的讨论,比如说美国有实用主义的教育传统,或者说中国有“读书做官”的传统,仿佛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种稳定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传统。而且,这种传统无论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沉淀、还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规范,都会发挥持久的影响,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教育的发展形态。许多正面的或负面的现象,都可以归因于这种传统。并且,想跳出这一传统,似乎很难。


但在讨论德国的教育传统时,我们好像碰到一个难题,什么是德国的教育传统?洪堡的大学思想算是德国的大学教育传统吗?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属于德国的教育传统吗?德国的应用型高等学校好像也是德国教育的一张名片吧。由此看来,在德国有一种纯知识、纯学术的教育传统,这个传统以洪堡及柏林大学为代表;同时也存在一种注重实用和技术的教育传统,以德国的工科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或职业教育为代表。这两种传统似乎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不但各行其道,而且还都很生机勃勃,成就突出,都得到其他国家的赞许甚至模仿。


15878

洪堡大学主楼


当我们说中国的“学而优则仕”传统时,仿佛这一传统根深蒂固,传承千年,覆盖一切教育,所有不符合这一传统的元素都被排斥、挤压、甚至消灭。我们谈到教育传统,就有一种久远、顽固的感觉。既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不能有“学而优则工”的传统。职业类教育一直像二等公民抬不起头,都是源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而德国的情况则显示,似乎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一个传统不必压倒另一个传统。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在一批人文学者的倡导下,柏林大学于1809年建立了,这也意味着所谓洪堡大学理念的诞生。在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德国形成了注重科学研究、重视纯学术的大学传统。这一传统还使得德国的大学从边缘走向了世界学术的中心,成为许多国家的模仿样板。但与此同时,就在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之时,德国的应用型、技术型中等教育也在法国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多科技术学校(Polytechnische Schulen),如在布拉格(1806)、维也纳(1815)、卡尔斯鲁厄(1825)。到19世纪30年代时,德国各大邦都建立了多科技术学校或类似的教育机构。普鲁士早在1799年就建立有一所建筑学院(Bauakademie)1821年建立了企业学校(Gewerbeschule)。这批技术型的中等教育机构经过大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发展成为工业高等学校(Technische Hochschule)。柏林的两所技术学校于1879年合并成为著名的工业高等学校。20年后,柏林工业高等学校在举行百年校庆时,又获得了工程博士的授予权。至此,德国的技术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在德国大学系统中站稳了脚跟,获得了与传统大学平起平坐的地位。


40BE0

柏林建筑学院


20世纪,德国两类高等学校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做出了举世皆知的贡献,工业高等学校为德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其实,无论是多科技术学校还是工业高等学校都是所谓“技术人运动”(Technikerbewegung)的组成部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德国工程师协会,VDI)以及多科技术学校都是这一运动的推动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普通教育领域的实科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教育都有很大的进展。工业或技术教育逐渐在国家和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形成了技术教育或应用教育的传统。


22631

洪堡大学校门前威廉·洪堡塑像


总体来看,19世纪是以大学和文科中学为代表的纯学术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以工业高等学校以及实科学校为代表的技术教育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时期。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而且彼此还相互竞争的传统如何能在德国国家与社会的框架内都得到成长,都获得各自的发展空间?


这里有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德国在欧洲长期是一个落后国家,从18世纪开始,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诸邦均有追赶先进邻国的强烈意识。普鲁士的大学改革虽然是由一些人文学者如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所倡导的,但政府无疑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洪堡本人就是作为政府的代表而创建了柏林大学。与此同时,政府并没有因为支持新人文主义的大学观而忽视技术和应用型教育。改革大臣施太因曾说,我们不仅需要有学问的人,同时也需要有技能的人。鲍依特(P. Ch. Beuth)本身就是政府的高层官员,同时担任普鲁士政府“企业技术咨议会”主席,创立了企业学校(1826年更名为企业培训所),并亲自担任校长。他在长达40年之中为推动普鲁士的工业和技术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说“没有国家,就没有面向工业的教育(Erziehung zur Industrie)”。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和技术这两类教育相互之间虽然也有隔阂和竞争,但政府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教育发展政策,而是分别为两种教育的发展提供其所需的支持。或者说,政府的教育政策基于一种多元的发展理念,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提供了支持和保护。我们知道,在整个德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两种教育传统的形成与壮大也应当看作是德国政府教育政策的一种结果。


作者简介:


1C6C4


陈洪捷,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


排版 | 王思琪

编辑 | 孙琪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