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BMBF资助项目系列导览(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5-02 】

编者按:2015年,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首个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为德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开展对华合作制定战略框架。拓展德国教科界的“中国能力”——即理解中国的能力——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目标也是2016年德国教研部实施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中国能力的创新理念”的出发点。经过多轮考察,共有11个德国高校项目入选资助名单。值此项目实施5年之际,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特推出“德国教研部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的中国能力’”系列导览,重点阐述德国11所高校受资助项目的基本情况与最新发展动态,为大家了解中德两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现状提供相关渠道和资讯。如有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文化视窗”栏目第19篇(总第97篇)。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Clausthal,简称TUC)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是一所成立于1775年标准工科类的高等专业学院。大学前身是一所由亨宁·卡沃尔(Henning Calvoer)在1775年发起建立的采矿、铸造学校,1864年转为矿业学院。随后在1968年,该大学扩充了新的学科类别,如化学、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德国所有直属教育部的公立大学当中,规模相对较小,但却是人均科研经费最高的大学。其教学及科研水平在德国所有大学之中名列前茅冶金学、能源系统工程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采矿和石油工程等众多专业均闻名于世。目前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科研与教学重心集中在能源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加工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混合的边沿科学学位课程上。发展至今,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已与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其中也包括我国多所高校,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


中国能力中心

图片来源: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官网

项目背景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国之一,双方之间也早已建成了广泛的合作基础架构。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跃居世界前列。据德国外交部统计,目前已超过5000家德企在华设立分部,与此同时,在德华企也已达至900家。由此可见,如今的跨国企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具备“中国能力”的优秀职工。在此背景下,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提出“扩大和巩固中德教育与研究合作”的具体目标。对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而言,发展更广泛的“中国能力”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项目简介

2018年3月1日,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中国能力”项目的资助之下,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China-Kompetenzzentrum der TU Clausthal,缩写TUC-China)正式建立。

项目目标群体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全体学生、教职员工

项目旨在实现目标:

1. 提高跨文化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德方学生、教职工对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史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2. 积累中德合作经验:基于哈尔茨地区中德项目组的相关工作以及其他联合研究项目和交流计划,为中德合作积累更多优秀经验;

3. 激发人才活力:由中国和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同一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对双方青年学者给予积极的监督和指导,为双方团队挖掘更多的高潜力人才;

4. 加强德国网络建设:以中德“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为基础,中国能力中心负责具体协调,由此进一步扩大德国网络平台影响力;

5. 确保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中国伙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能力中心任务:

1. 策划、组织有关中国话题的活动、研讨会和讲座;

2. 为参加来华交流项目的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例如签证手续的办理;

3. 与中方合作伙伴(诸如高校院系及其下设机构、公司、相关协会等)建立密切合作;

4. 持续加大与中国伙伴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现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5. 通过电子邮件、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途径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提供相关资讯。

合作伙伴

四川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郑州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能源和原料/石油工程)

昆明科技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能源和原料/石油工程)

贵州大学

兰州工业大学

西南建筑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和原料/石油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中国能力中心主要活动概览

1. 科技领域:中德科技合作论坛

图片来源: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官网


2020年8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政府主办,青岛市政府承办的中德科技合作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交互会议形式,来自中德两国政界、科教界、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以“共克时艰、面向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德科技合作”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探索新形势下中德两国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的新路径、新模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德对话论坛中方主席万钢出席并讲话。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阻碍和迟滞了全球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思考和重构。中德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必须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在努力推进国内和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上升新高度。中德对话论坛德方主席、德国前联邦教研部部长沙万在致辞中表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将中德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冠疫情危机下,双方都应更加重视中德青年学者交流,共建中德青年科学院,不断开拓两国合作新空间。

在论坛主题之下,大会还设置了三个分议题——“疫情防控下的中德合作”、“构建中德两国青年科学家交流平台”、“面向未来的科技合作”,19位相关领域代表对此作出积极发言。


2. 教育领域:“国际课程周”

图片来源: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官网


2018年7月8日,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187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为川大师生开设了220余门全英文国际课程和多场学术讲座,内容涵盖文理工医多个学科门类,师生参与度极高。四川大学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营实践项目。此次“国际课程周”首设“创新创业展”模块,集中展示川大学子在科研以及创新创业方面的优秀成果,还在互动体验区为国际友人搭建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的平台。


3.经济领域:“中国周”系列线上研讨会

图片来源:新华网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举行“中国周”活动。受疫情影响,本次2020年“中国周”系列主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11月3日,“中德经济合作”议程研讨会正式召开。中德研发创新联盟主席雷宪章教授作主题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科技上的创新合作”的演讲,以此拉开议程帷幕。雷宪章教授肯定了中德两国近几年来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紧密合作。他指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创新为基础的科技合作形式相较于过去仅仅依赖进出口合作形式,显然能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好发展。德国新帕泰克(Sympatec)公司代表则主要介绍了该公司逐步拓宽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道路。自由撰稿记者兼德国智库专家斯蒂芬·奥森科普(Stephan Ossenkopp)在他主题为“新丝绸之路”的演讲中再次谈到了中国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新丝绸之路到底是福是祸,不同国家有不同答案。但只要持续勇往直前,德国或将成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灯塔”。


4. 文化领域:中德人文交流系列活动

图片来源:东北石油大学官网


2019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与国内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八所高校联合组织中德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作为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东北石油大学主要负责本次系列活动第三站,并于2019年7月14日晚联合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同举办了“相约仲夏夜·中德友谊长”文化艺术交流晚会。双方代表出席晚会并发表致辞。中德双方都表示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使两国人民跨越文化的差异与地理的距离,共筑友谊之桥,同时也为两校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注入新的活力。

 

下期预告:BMBF资助项目系列导览()——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项目

参考资料:

  1.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B%E5%8A%B3%E6%96%AF%E5%A1%94%E5%B0%94%E5%B7%A5%E4%B8%9A%E5%A4%A7%E5%AD%A6

  2.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官网

    http://www.china-kompetenzzentrum.tu-clausthal.de/

  3. 经济日报网页报道

    https://www.360kuai.com/pc/943a72b2575718336?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

  4. 四川在线网页报道

    https://sichuan.scol.com.cn/fffy/201807/56339523.html

  5. 东北石油大学官网

    http://gjjlhzc.nepu.edu.cn/info/1057/1226.htm

    供稿 | 蒋红秀

    排版 | 吴诗颖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