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德国不断完善《联邦教育促进法》助力大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启示

【来源:陈佳雯 | 发布日期:2021-12-13 】

编者按:1968年,德国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学生运动,该运动主要追求现代化民主和自由精神,并对政府在教育方面投资过少、教育机会不平均等现象进行抨击。加之德国正值战后重建时期,国内外局势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创,改革刻不容缓,《联邦教育促进法》(Bundesausbildungsförderungsgesetz,简称BAföG)由此应运而生。《联邦教育促进法》自生效以来历经26次修改,随国情不断变化而日臻完善,成为德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篇重点介绍《联邦教育促进法》颁布与实施及出台50年以来的修订,并总结资助政策特点,思考对我国大学生资助的启示。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64篇(总第143篇)。


《联邦教育促进法》首次颁布与对大学生资助


《联邦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的实施与德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模式的变革有深刻渊源。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势头迅猛,而德国却因战后重建影响国民收入提高,加上战后德国人口持续增长高潮到来,大批适龄青年涌入学校,而学生经济条件落后、教师数量稀少、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造成德国教育质量下降、负担加重以及教育不平等加剧。德国教育与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改革教育体制势在必行。对此,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KMK)发表过《经济增长和教育扩展》和《教育需求情况报告》,强调了教育投资的重要性。1965年,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发表了《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强调国民教育平等的重要性。联邦和各州制定教育战略方案时受到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影响,直接影响《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1971年,联邦德国通过了《促进法》。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通过该法案为学生的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促进高等教育全民化的重要社会保障,被纳入《联邦社会福利法典》(Bundessozialgesetzbuch)中。《促进法》为获得国家提供的个人教育资助的合法权利奠定了基础。其目的是支持那些因父母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学校职业培训或大学学习费用的年轻人接受教育。


《联邦教育促进法》对大学生资助的调整与优化

财政资助的规模和力度加大,资助对象进一步扩大


自《促进法》颁布50年以来,它被不断调整和拓展。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有资格获得资助的学生不断增加,其中包括享有自由流动权的欧盟公民;此外资助领域扩大到海外培训范围。80年代,经过反复调整后的教育资助标准被确定。90年代现行的“半助半贷”学生教育资助模式产生,其适用范围随着德国的统一而扩大。所谓“半助半贷”,即对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资助,一半为补贴,一半为国家无息贷款;受资助者应当从最高资助期限结束5年后开始,在20年内还清贷款。


图片来源:bafög.de网站


在过去的20年里,为使教育资助更加公平,《促进法》的细节部分有所修改。《促进法》实施50年来,德国为学生提供了超过900亿欧元的教育资助。直至2015年,65%的资金由联邦政府提供,剩余35%由各州提供;自2016年起,联邦政府承担了100%的费用。在1991年至2019年期间,平均资助金额从每位学生290欧元上升至514欧元.。


考虑到德国房租不断上涨,尤其是大学城,因此2019年修正案的第一条规定,不与父母同住的受资助者的住房补贴将大幅增加30%,从每月50欧元增至325欧元。2020年起,月资助金额的最大资助额增长超过17%,从735欧元增加至861欧元。今后,法案中的健康保险补贴还将考虑学生平均对保险的额外缴费,因此健康保险补贴从71欧元涨到84欧元,长期护理保险补贴从15欧元涨到25欧元。


培养高层次受助对象进一步精准化与专业化


近年来《促进法》也衍生出、细化出许多不同的新法案,联邦教育促进进修就是这样的一种产物。《促进法》以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法案资助的人来说,联邦政府愿意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进行强化资助,联邦教育部预计初期投入额外的80亿欧元,用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受助者。但在具体实施上,也会有专业倾斜,例如,为了针对德国快速老龄化的国情,老人养护技能等受到了特别的资助。


联邦教育促进进修更加全面,受资助者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领域,申请这项资助不受全职、兼职、校内外或是远程的培训形式限制。联邦教育部预计培养出超过200万的各行业的领先领军者、中间力量以及底层的技术人才,可以说这项是涵盖各行业横向与纵向的大范围资助。


图片来源:BMBF网站


《联邦教育促进法》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特点

政策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接连发生,自然科学不断冲击只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德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精英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于高等人才在类型和数量上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结构转型的趋势日渐兴盛,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为使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高等教育中,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结构,德国政府采纳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理念,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制定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同时,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高等院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学生亦可以享受来自他们的资助。


尊重东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人口差异

新修订的《促进法》有很多重大变化,其中大学生受益最多的就是助学金总体增加17%。德国贫困大学生人口在东西部占比有所不同,为最大限度资助他们,法案设置了适应不同地区的灵活条例。以其实施效果来看,自法案颁布后50年来,共有数百万大学生受到资助,东部大学生受助人数高于西部。


助学贷款政策多样化

德国有多种大学生助学贷款方式。第一种助学贷款偿还方式因人而异,贷款者有自己的账单。贷款金额、现在的工作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决定助学贷款偿还方式。《促进法》规定,助学贷款人若能提前完成学业且成绩优秀,可以减免一部分贷款;一次性还清贷款还能享受减免待遇;月收入太低有可能不需要偿还贷款。在第二种贷款中,学生贷款的金额为100欧元到7200欧元之间,受资助的时长根据受资助者的情况而定,应在3个月到24个月之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出国留学或购买电脑等,可以一次性支取到3600欧元。这项贷款与申请者的家庭条件无关,它旨在帮助那些没有获得国家助学金或是助学金不足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对我国大学生资助的启示

形成基于教育公平的中国特色大学生资助理念

面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庞大人口基数,我国教育投入量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平化方面存在基础性乏力。此外,对比德国,我国在教育经费方面也存在结构性挑战。有数据显示,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减低,学生在学杂费上的负担呈现递增趋势。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经济费用将更加显著地影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尽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的科学性在发达国家得以验证,但是其运用过程仍需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具体分析,同时更要求能及时生产出一系列完善的制度、特别是学生资助制度来跟进和补充。目前,我国业已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地方特殊资助制度为辅助的相对完备的多元化大学生资助体系。不过在推动高等教育走向更加公平的前提下,这一体系还需要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两大思想下不断更新、补充和调整。


建立尊重区域差异的地方特色大学生资助政策


我国经济水平与教育水平的东、中、西部差异长期存在,在此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经济总量差异,教育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配差异,生源(包括学生数量、质量、家庭经济水平与户籍等)差异等,中西部地区在这一差异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整齐划一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利于不同区域内大学生享有同等的政策优惠。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基数上低于东部地区,大学生相对更难获取优势的教育资源,同时,更高的家庭经济负担也难以单纯地从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得到弥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仍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大学生的资助获利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对于贫困生来说,同等量的资助不能换取同等量的教育与生活资源,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还是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学生。


我国应适当放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实施系统,结合不同区域的特殊情况,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标准按区域、按家庭等依据进行灵活调整,并允许地方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和需求,合理设计政策体系,实现大学生资助更深层次的公平,建立尊重区域差异的地方特色资助政策。


拓展针对不同需求的多元类型资助形式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由来已久,但大学生贷款始终没有类型区分,而从用途上看,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是用于承担学校学费。单一的贷款作用类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在在校学习、生活补助、素质拓展、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助学贷款分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此,我国不仅要在认识层面上重视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类别区分,更应当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典型的贷款需求进行科学细化,进而制定出一套合理详尽的贷款类型、评贷标准、还贷方式等体系,保障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与个人发展方面有充足而轻负的资金来源,进而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化、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编译自:

1. 德国网站bafög.de:BAföG 50年

https://www.50jahrebafoeg.de/

2. 德国BMBF网站:BAföG改革的主要变化

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kurzmeldungen/de/die-wichtigsten-aenderungen.html

3. 德国网站bildungsklick.de2021年3月26日报道:BAföG是“争取平等机会的国家努力”

https://bildungsklick.de/hochschule-und-forschung/detail/karliczek-50-jahre-bafoeg-sind-ein-beispielloser-nationaler-kraftakt-fuer-chancengerechtigkeit-in-deutschland

4. 商家齐.德国学生财政资助政策研究——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为例.天津大学.2017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3uoqIhG8C475KOm_zrgu4lQARvep2SAkWfZcByc-RON98J6vxPv10SaQFOmERFsfb3-8iKKtsMwsrj1IGP09LxqvEh3hAAps&uniplatform=NZKPT

供稿 | 陈佳雯

排版 | 王祎嘉

编辑 | 韩欣浥

初审 | 陈玉玲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