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德国学区房热现象鲜有发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陈飞宇 | 发布日期:2022-05-01 】

编者按:中国媒体常称幼升小择校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就近入学的政策背景下,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家长们或交纳十几万至几十万择校费,或花费不菲购置学区房。然而,同样是就近入学政策,德国家长对学区房的关注度却相对较低,德国各学校较为均衡的师资力量使得德国家长在购房时更加注重房屋周边环境的质量,而不是学校本身的质量。本文将对比中德学区房的背景,探究德国鲜少发生学区房热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67(总第152)


一、中德学区房热的差别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讨论中德学区房热的差别,首先要明确学区房的定义。在国内,学区房的产生有一定法律基础,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且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而要保障实施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权利和义务,就要寻找并确定这个相对就近入学的基础距离坐标,教育部门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每个学校划分一个教学区范围,在这个范围里的学生都有权利和义务到这所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这个区域范围内所有能够办理户籍的住宅统称为学区房。广义地说城市中每一个具有普通商品房本的住宅都是学区房,因为它都会对应着一所免试就近入学的学校。德国的情况与国内相仿。在德国,教育事业属各联邦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各州的学校体制和规定都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联邦州,公立小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每个片区内的住宅也可称为学区房。即便是在可以自由择校的北威州、汉堡等地,家长们也不一定能把孩子送到自己眼中理想的小学。如果某个学校报名的人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招生并佐以择优录取或抽签等办法。

而现今国内社会和媒体讨论的学区房,往往是指那些名校或者是重点中小学的学区房。这些学区房对应的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升学率高,造成学区房的房价较为昂贵。国内重点小学升学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或交纳十几万至几十万择校费,或花费不菲购置学区房。然而在德国,学区房抢手的问题很少出现,家长们在购房时一般更加注重住房周边的“软实力”,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德国鲜有学区房热的原因


(一)各学校师资力量较为均衡


图片来源:德新社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国家的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从小学开始就有“千军万马”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为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比较均衡

德国不存在对学校的评级制度,公立小学的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质量大同小异,德国各学校还会定期举行校园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参观、监督。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德国父母还是更愿意将孩子送入住址附近的学区小学。毕竟上学路途短,可为孩子和家长省却很多时间,即避免了车马劳顿,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玩耍学习的时间。


(二)德国择校无法借口学校质量


就近入学的规定可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人满为患、另一些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且合理利用资源,同时方便家长接送。在德国,如果家长对指定学校不满意,可以向地区政府提出异议,陈述理由,以求达成妥协。如果不行,还可以到行政法院打官司。家长也可以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家长还得自掏腰包交学费。而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政府还替学生缴纳部分书本费。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学生转学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但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这一理由并不会被教育部门所认可。会被教育部门认可的转学理由主要有,父母工作地点同指定学校相距过远,接送孩子有困难;此外如果指定学校为半日制学校,而父母从事全职工作,则父母也可以选择一所学区外的全日制学校。


(三)德国学区房未被哄抢抬价


据明斯特大学对大约1000个柏林家庭的调查,大多数家长们都很重视为孩子选择小学,班级有多大、师资状况如何、业余活动组织得怎么样都是家长们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自己的“感觉”,比如有的家长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移民背景学生比例高的小学。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也与社会背景有关:为了应对劳动力的缺口顾全国家形象,德国放宽移民政策,收留了大量移民。大批土耳其、东欧国家的劳动力蜂拥而入,这些移民大都留在工作机会相对较多的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并在这些大城市中形成移民集中的区域。移民的孩子德语水平普遍偏低,家长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又忙于糊口挣钱,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业,孩子学习能力相对差。而在课堂上,老师为了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也能跟上,放慢了教学进度,使很多有能力的德国孩子受到了影响。因此,很多原本住在这个区的重视教育的家长纷纷搬家。

鉴于此,很多德国人在换房子时,房子所处的地区有质量较高的小学也是找房参考标准之一。但这种小学周边的房价并没因此被哄抬高,原因有二:

首先,为孩子入学搬家的家长相对占少数。德国实行多元化教育,除了上大学外,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德国大多数家长信奉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喜欢外语或哲学,去做一个高级技术人员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德国,无论社会地位还是收入,蓝领和白领的差别并不大,技术人员甚至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德国的户口制度并不是必须以本人拥有产权的房子为参考。在德国,如果搬家换房,无论买房还是租房都要去市政厅备案,之后个人的税费、罚款和各种各样的通知单就会邮寄到这个地址,而孩子入学的学区也是以此为依据。简言之,租来的房子也能报户口作为上学凭证。因此,即便真的因为想让孩子上个所谓的好学校而搬家,只需在相应区域租房即可。

总的来说,德国各小学教学质量较为均衡、学校教育质量优劣不纳入择校理由、德国家长教育理念比较成熟、择校拥有该地区的房产,使得德国鲜有出现学区房热。


三、德国鲜有学区房热现象对我国的启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学区房热问题的核心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间办学质量存在差异。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本义是要让所有青少年享受到由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区间、校际间实际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异较大,致使社会大众趋之若鹜地挤向所谓的“名校”。由此不难看出,“名校”问题不解决,“学区房热”难止

设置“名校”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营造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激励格局,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利益均沾。但这种“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的做法,并未收到“先富带动后富”的预期效果,更与“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相去甚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名校”,大多并非是在资源相当、政策相同、同地起步、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依靠自我优化管理与积极努力而崛起的高质量学校,而是由政策倾斜、资源垄断人为隆起的教育“高地”。这种高岗填土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伤害教育公平。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有关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密集而精准。比如,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鼓励优秀教师支边任教;明确“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原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功能定位等。治理学区房热,就要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去名校化”的资源配置均衡和优质资源共享。


本文编译自:

1. 德国中文网20210905日报道:德国没有学区房

https://www.de-guo.com/nice/nice273847716.html

2. 新浪财经20160321日报道:学区房为什么在德国不流行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6-03-21/doc-ifxqnsty4751281.shtml

3. 《教育》作者辛京2013年发文:美、德、韩也眷恋“学区房”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

=CJFD&dbname=CJFDN1214&filename=JYCH201316057&uniplatform=

NZKPT&v=6uz_eiKzQMEHY81NwNdlDJSighphTKiGoLtQJxdf7mtpfUofN5mXPy6vFl7oPwVp

4. 《湖南教育》作者张玉胜2021年发文:解决“择校热”重在“去名校化”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

=CJFD&dbname=CJFDLASN2022&filename=HNYW202112007&uniplatform

=NZKPT&v=TCzoYfd4zdnTWNQLayLPDJQZs5AhyzsViq3YOPXHHwik0q6bFwF8ef4Ssqoz8F9W


供稿 | 陈飞宇

排版 | 林兰馨

编辑 | 陈佳雯

初审 | 程静 戴澳归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