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讲座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陈洪捷做客我校博达论坛第529讲

【来源:徐佳鑫 | 发布日期:2020-07-27 】

7月25日晚,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创建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陈洪捷教授应校德国研究中心、教育学院邀请做客我校博达论坛,于Zoom平台作题为“国内德国教育研究的功能变化及发展趋势”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校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近70名专家学者、在校师生参与。


870BD


陈洪捷教授主要从德国教育感知的变化、德国教育研究的转向、区域研究视野中的德国教育研究和三种德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比较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对德国教育的感知方面,国内学者经历了从“膜拜”到“理性”的变化过程。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德国的优质教育体系早已从晚清开始就对中国教育的认知和实施产生了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比较教育的研究达到高潮,国内学者对其领域的关注度也迅速走高。其中,德国因其先进的教育成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在此,陈洪捷教授借80年代东德和西德的教育发展对比状况,阐释比较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对先进教育做研究。意欲何为?即是为我国教育发展开拓新思路,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但是,在2000年前后,我们对德国教育体系的“膜拜”思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PISA教育水平测评,德国近年来成绩位列平均线以下。相反,上海在PISA 2009年和 2012年的测试中夺得两连冠,为世界所瞩目。在权威的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德国大学的排名状况也不太理想。我国开始辩证和理性地看待德国教育体系。


521D9


对德国教育感知的变化带动了国内学者对德国教育研究的转向。一方面,我们对德国教育的“仰视”,已经慢慢转向为“平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教育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并逐渐发展成熟,德国教育正在逐渐失去其借鉴意义。陈洪捷教授提到,过去,我们从“借鉴”出发,学习了德国教育的新经验;当下,我们可以再落脚到研究“问题”上来,探求新思路。例如,在PISA排名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之下,德国将如何对中小学教育做出改革;而高等教育又将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些都可以变成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德国教育研究也从信息的转达转移到对问题的分析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一、问题意识的增强。将问题放在首位,研究诸如大学治理和大学财政管理体制等问题。二、方法意识的提高。开始思考怎么做研究,从什么方面来做研究。三、学科取向意识的深入。将德国研究与母体学科联系起来,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德国,研究色彩越来越鲜明。总的来说,我们对德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已经在向学术化和客观化靠拢。


40FF3


近年来,国内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兴起,正是顺应了当下教育研究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到全球化影响,国家对于智库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国别与区域研究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是政策和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如何加强建设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成为了顺应时势的新重点。


3C303


总体而言,德国教育研究领域存在三种研究范式,即比较教育范式、问题(学科)范式和区域研究范式。三种德国教育研究范式各有特点:比较教育范式,即“德国之窗”。其重点在于对德国国内事件的关注,注重信息功能,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热点性,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问题(学科)范式,即“德国视角”。其研究往往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或领域相联系,从问题出发,并带有一定的理论关怀。但是它一般以德国为例,却不是从德国本身出发,这往往会限制我们对德国教育多样性的理解。区域研究范式,即“德国视野”。其重视跨学科视野,强调对德国本身的关注,有利于深入理解德国教育。同时,三种德国教育研究范式又此消彼长、重叠交叉。三种范式的出现有先后顺序。比较教育范式孕育于晚清时期。一二十年来,问题(学科)范式开始盛行。如今,区域研究范式开始成为新的主流。但这三种范式的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和互相取代的过程,而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三种范式很难相互独立,相反,它们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陈洪捷教授强调,对这三种范式的提出,诣在对人才知识结构做出启发。例如,要用比较教育范式来研究德国教育,对研究者自身的语言水平有较高要求。而问题(学科)范式则对研究者学问的基础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研究范式之下,研究者则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


3B89C


讲座结束时,陈洪捷教授简短总结道,德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改革开放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显成效。随后,德国教育形象在中国发生的变化,推动了德国教育研究的转型和研究范式的转化。从信息化处理到和跨学科分析,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自觉研究的方向和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化研究无疑有其独特优势。最后,陈洪捷教授讲到,“教育研究并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还应有更多的关怀。”未来的教育研究应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敢于肩负国家政策咨询和智库战略之担当,才能够在宏观视角下为德国教育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向陈洪捷教授提出“课堂话语分析和比较教育研究的联系”、“跨学科教育研究是否需要对核心概念做基本梳理和统一”等问题。听众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为国内德国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研讨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效果显著。


6EB6E


图片 | 德国研究中心

供稿 | 徐佳鑫

初审 | 程静

终审 | 吴卫东 咸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