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关键词

【来源:孙琪 | 发布日期:2021-03-14 】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本次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十四五”规划正式审核通过。此前,德国《南德意志报》、《世界报》和《时代周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就曾多次发文,报道中国这一新五年规划各项内容及其可能对德国、对欧洲带来的重要影响。可见,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受到高度关注。此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中国经济发展计划、对外贸易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进一步加深国内外公众对“十四五”规划内容的理解。


针对上述热点问题,总理是如何回应的?德国政客、媒体如何看待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本文针对这些热点事件,结合专家评述,为大家梳理总结相关关键词。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德观天下”栏目第5篇(总第79篇)。


12DDB

图片来源:新华网


经济增长目标6%

李克强:我们提出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有不少分析。有的认为是积极的,也有的认为低于预期。我们当然乐见经济向好,但是也清醒地看到,今年是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前行,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而且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我们不是在定计划,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


《德国之声》:在过去的“疫情之年”中,中国是唯一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在202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由于成功地遏制病毒传播,中国的经济复苏速度比美国快得多。世界经济因新冠疫情而陷入衰退,中国的对外贸易却出人意料地蓬勃发展,德国也从中受益。然而,6%的经济增长目标低于国际预期。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预计,到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1%。(德国之声,2021年3月7日)


“老龄化”

李克强:关于老龄化问题,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老龄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正因为中国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也必然会给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乃至于投资创造更多机会,因为我们的市场是开放的。同时,中国有14亿人口,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资源,中国人民又能够吃苦耐劳,只要有就业门路就会多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相信中国人民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1A650

图片来源:德国ntv电视台官网


沃尔夫冈·卢茨(Wolfgang Lutz)(维也纳维特根斯坦人口与全球人力资本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因为退休的老年人多,所以社会生产力低下;因为工作的年轻人多,所以社会生产力高。”这一评判指标过于单一。生产力的高低并不仅仅在于某一年龄段人的数量多少,更在于他们是否就业以及他们有多高的生产力。即使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国经济并非一定会因此受到影响。年轻一代受过更好的教育,拥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也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在学校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德国ntv电视台,2021年3月7日)


“保持连续性”

李克强:去年我们没有搞宽松政策,或者说所谓量化宽松,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着力稳固经济,推动向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是要注重把肥施在根上,现在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中。由于经济恢复增长,我们要合理调整政策,但调整是适度的,有些阶段性政策退了,同时又用一些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来冲抵影响,保持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力度不减。


刘怡(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为应对新冠疫情,2020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2021年国际国内疫情情况尚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财政政策还需要继续保持积极的取向和一定的力度。随着去年和今年出台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显现,经济活力逐渐恢复,政策的“增收”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财政收入的增加将有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今年财政政策的关键是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重视债务、社保等负担的加重,综合考虑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需要,增强政策可持续性。(澎湃新闻,2021年3月12日)


“科技强国”

李克强: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我们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F49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弗里德黑尔姆·奥斯特(Friedhelm Ost)(前德国国务秘书、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德国经济及技术委员会主席):一方面,在高科技领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希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转而在国内生产这些产品。这为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产品的德国企业,尤其是数字化领域的德企带来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为了在未来5年内取得高质量经济增长,政府的研发经费将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加。而为了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这一规则也适用于半导体生产和高性能芯片制造。这对相关德国企业而言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虽然中国企业在很多行业的竞争力已经很高,而且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提高,但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乐观的。尤其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和机械工程师可以从中受益。中国已经是奔驰、大众和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这些公司更加专注于高安全性电池、超高效驱动和替代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它们将在未来取得持续性成功。(共和国博客,2021年3月10日)


新发展格局

李克强: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起门来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既是要做大国内市场,也是要扩大开放。中国把内需市场做大,带动自身发展,也会给外资、外国产品和服务带来巨大的机会。我们会进一步主动地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商来华投资负面清单,继续推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对外开放。还要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多种努力,在扩大内需中不断扩大开放,继续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市场。


13AC8

中国南通港

图片来源:德国之声(DW)


克里斯蒂娜·奥特(Christina Otte)(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概念,延续了中国几十年来一贯奉行的政策,即通过发展自己的技术,使国家尽可能地独立。同时,建立起强大的本土企业,使之能够跟得上国际竞争的前沿步伐。这对一些将中国看作非常重要的销售市场,或认定中国能将其拉出眼前经济危机的德国企业来说,意义不言而喻。而且在疫情危机期间,中国自德国进口额甚至增加了:2020年第三季度,进口额为2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德国企业抓住中国的商机,但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中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官网,2020年11月13日)


本文编译自: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zb/zljzh/wzsl.htm

https://www.dw.com/de/corona-%C3%BCberwunden-chinas-exporte-machen-sprung-um-60-prozent/a-56797855

https://www.n-tv.de/panorama/Platzt-in-China-eine-demografische-Bombe-article22404356.html

https://www.blog-der-republik.de/chinas-fuenfjahresplan-chancen-fuer-deutsche-unternehmen/

https://www.gtai.de/gtai-de/trade/wirtschaftsumfeld/bericht-wirtschaftsumfeld/china/china-treibt-unabhaengigkeit-vom-ausland-voran-57508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91101


供稿 | 孙琪

排版 | 高锡涛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