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德国家庭教育

【来源:王思琪 | 发布日期:2021-03-22 】

编者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就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家庭教育”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而德国作为唯一一个将“父母教养儿童”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成果斐然。其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借鉴意义。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30篇(总第82篇)。


18946

图片来源:iYouth素养教育公众号


德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国提倡的教育口号是培养完整的人,其幼儿教育的特色是将教育的主要责任归之于父母。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起点与基点,在培养与塑造孩子品格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德国家庭教育力求做到“顺应幼儿身心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完整个体”。因此,塑造完整的人格是德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德国家庭教育主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三方面展开: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相较于获取知识,德国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个人品格塑造放在首位。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十分重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积极情感的建立和培养,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国父母认为,在儿童早期,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与其建立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关系,在确保儿童更好成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完整人格和健全心智的培养。


同时,友善、诚信、节约、乐于助人、善待生命等美德,也成为德国家庭德育内容上的重要取向。德国父母不仅关注孩子对爱的感受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施爱能力。例如,爱护动物就被作为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德国父母更愿意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给予孩子良好示范,教会他们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很多德国家长在亲子阅读环节中也会有意识地加入品德关怀元素。


2.知识与技能教育

我国学者朱捷在其2015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曾介绍到,德国家庭教育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着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其内涵集中体现在激发孩子的认知兴趣、丰富其生活常识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三方面。因此,德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每个人都可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针对儿童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德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各种“为什么”。他们尊重孩子自由,认为有自由才有成长,有成长才有创新。此外,艺术实践和创造,也被当代德国家长作为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良好的艺术熏陶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启发意义的是,现代德国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在艺术教育方面已逐渐展现出“综合性”和“互文性”的特点。例如,让孩子在听完一首乐曲后在纸上描绘出他们内心所想象到的图景,或者在钢琴上为某一个喜爱的动画场景配上有趣的音乐等。


3.社会适应性教育

学者姜超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国家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增强个人社会适应能力。身怀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也更易被社会接纳。幼儿期和童年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德国父母十分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家庭中模拟社会情景,鼓励孩子参与社会事务也是德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亮点。在学者朱捷看来,德国父母并不推崇将孩子封闭在各自家庭的内部小环境中,而是积极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如今的德国家庭已经成长为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体系,孩子通过参与家庭重大事件的讨论,逐步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培养和发展自身融入社会的能力。例如,每一个德国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收支记录,父母会定期安排孩子查看家庭收支记录。通过了解家庭预算,帮助孩子更为直观的领悟“收入”与“支出”这两个概念,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


6087

图片来源:儿童头条公众号


德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式

与此同时,德国家庭教育也秉持着独立自主、尊重平等和实践至上的原则。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1.独立自主

朱捷指出,德国的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需做到既不一味地溺爱、放纵,也不过分地限制、压迫,在理性的基础上合理支配自身情感。在关爱孩子的前提下,现代德国父母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孩子应学会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例如,家长普遍认为,他们没有义务经常性地监督或检查孩子的作业,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德国家长在创设家庭物质环境方面, 大都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以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德国,房间的墙饰布置,床、桌、椅的高度,都是以孩子能自己拿到玩具、图画书,自己找到衣物为前提设计的。通过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尊重平等

尊重和平等是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在德国,“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已成为父母与孩子间交流沟通的基本原则。父母在尊重孩子意见、兴趣和自尊心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对德国人而言,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应拥有个人空间。同样,在德国的教育观念中,为孩子保守秘密被视为对他们独立人格的一种尊重。德国父母深切地认识到,要想得到孩子的信任,首要前提是尊重他们的隐私,对于可能使孩子尴尬的事情他们一定不会随意向他人提及。


3.实践之上

德语中有句名言:“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天下。” 6、7岁之前的儿童,其发展特点是通过具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针对这一特点,德国父母热衷于带领孩子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可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很多德国家庭会在地下室打造一个小型操作间,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在父母的陪同下,孩子从小在这个小型工厂维修、拆卸、加工制造,和父母一起维护家庭设施。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慢慢地开始尝试自己独立动手,例如修补自己的玩具,每一次动手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执行力、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换言之,德国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实践,通过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来增进自信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C9D6

图片来源:德欧汇公众号


德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由于我国和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我国在家庭教育的思维和方式上也有着极大不同。通过对德国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得出,德国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仍有一定借鉴意义。根据学者朱捷和姜超的调查研究,具体可概括为以下3点:


1.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德国式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无疑为我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启发。家庭教育在内容层面上应广泛涉及品德教育、认知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品德教育在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关爱和分享的同时,也应对礼仪、习惯和规则性等内容有所涉及;认知教育在要求掌握一般常识性内容之外还需包含亲近自然与艺术实践等多项心智能力的开发和锻炼;同时,通过社会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和谐交友的行为习惯,学会正确表达自我意识,努力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在逆境和挫折中努力进取。因此,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孩子全方位、多视角地接触社会、感受社会。


2.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是将教育的主要责任归之于父母。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德国父母通过自己的具体行为,向儿童传达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大部分德国人的心目中,在为人父母之前,他们都需提前向周围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请教,并积极做好一切准备。德国父母如此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值得我国肯定和学习。



3.尊重孩子,积极培养其独立人格

德国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是完全属于儿童自身,成人决不能越俎代庖。从德国的经验我们看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德国父母普遍将孩子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孩子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是否参加团体活动都由他们自己决定。而在培养其独立性方面,德国家长通过创建“工作间”让孩子们懂得一切都需自己动手而非坐享其成,鼓励孩子身体力行,亲自完成一项任务。作为家长,积极引导、支持并放手让孩子参与各方面的实际锻炼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孩子的身体肌肉才能得以发展;凡事亲力亲为,才能避免养成怠慢、懒惰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其自主性和独立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

1.《德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朱婕,原发期刊:《教育探索》2015年5期,第31-33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5&filename=SEEK201505011&v=naXPInmTYcPW%25mmd2F2dDyrovyP1J1DR5deQ0dk7sYFJLL2DV2AsKUNe3okn4J0zmud4A

2.《“以儿童为本”的德国儿童教育》 全振湘,原发期刊:《中国社会报》2007年2期第5卷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SHHU200702050071&v=MTM3NDRaZWR2RlNqdFU3bktKMThTTmlYRGU3RzRIdGJNclk5QVpPc0lEUk04enhVU21EZDlTSDduM3hFOWZidm5Lcmlm

3.《论德国家庭教育权》李道刚,原发期刊:《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7期,第86-87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3&filename=SDSK200304020&v=n4t62luI3EozW0Mxa9PATy4EReqaNIL%25mmd2BHCTThaJVCn2stPWH%25mmd2Fp9UzoQaVWg4Tqzs

4.《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姜超,原发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24期,第46-48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11&filename=NMJX201112015&v=ZBDvxPz4AELwsJjVtGXFIvdi2mxIv1jL4tHJtB2vy6yulV6s5OZvBTdHK4b7ffEH


供稿 | 王思琪

排版 | 高锡涛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