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博达论坛第679讲暨德国研究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聘任仪式顺利举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6-21 】

6月18日,博达论坛第679讲“用锤子进行教育: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暨德国研究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聘任仪式在望院C-401举行,校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主持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学分会副会长彭正梅教授受聘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德国CDB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哲楠先生,德国CDB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国代表处负责人王妍女士,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项目经理傅唯佳女士,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项目经理俞艺女士受聘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我校特聘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陈洪捷为彭正梅、王妍、傅唯佳、俞艺颁发聘书。



接着,彭正梅教授带来博达论坛第679讲,讲座主题为“用锤子进行教育: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彭正梅教授介绍到,尼采思想流派涉及到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于一度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代表。这之中,尼采教育思想的发展,实际上与他对个人理想的毕生追求息息相关。

从少年时代起,尼采就明确了自己的毕生所求是“寻找真正的德意志精神”。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他对德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随后,尼采在巴塞尔认识了瓦格纳。与瓦格纳的相遇使尼采来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之一,尼采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德意志精神”。在经历了从瓦格纳“追寻者”到“反对者”的转变后,尼采对德意志精神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这一背景下,1872年,尼采作题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演讲,提出“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天才”。至此,这一教育思想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机构的不断扩张、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教化的不断收缩。现代教育所培养的是服务于国家竞争的人,这是一种“伪教育”。

要恢复教育,让教育完成自己“真正的使命”,就要与伪教育进行斗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一把进行斗争所需要的“锤子”。尼采认为,现代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往往是不利于教育的。尼采在演讲中提到,“就像伟大的引导者需要被引导者一样,被引导者也需要引导者:这里主导的是一种相互倾慕的精神等级秩序,也就是一种前定和谐。”只有在“互相钦慕”的前提下,师生关系才是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尼采还认为,教育机构之所以没有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是因为现代教育磨平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不允许”天才的出现。彭正梅指出,中国教育在努力地搞“创新发展”,但要注意创新发展不是“打群架”,而正需要借助精神锤子、自我锤子、“重新评估一些价值”的三把“锤子”来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



在交流环节中,中心研究员与陈洪捷、彭正梅就“尼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展开讨论。陈洪捷认为,尼采教育思想的顺利实践必须要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并且要根据实施对象不同而作出相应改变。最后,吴卫东对讲座中提到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推翻过去的自我”一点表示赞同。她指出,深入学习不仅要寓居所学之中,还要跳出来,才能推动自我向前发展,这便体现了“Bildung(教育)”的内涵。


供稿 | 孙琪

供图 | 汪桔

排版 | 吴诗颖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