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多种模式、多方协作——积极推动德国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来源:吴诗颖 冯翠典 | 发布日期:2020-12-24 】

编者按: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在所有诺奖获得国家中,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含德裔)高达108位,约占获奖总人数的一半。为何德国获奖人数占比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与德国教育密切相关。而学前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其意义可见一斑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如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教育模式政府手段以及相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具体探讨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秀之处。


多种教学模式共存,助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

“双轨制”教育、教师培训机制,诸多的诺奖获得者使得德国教育享誉世界。其中,学前教育更是凭借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被多国视为优秀范本。与中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相比,德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则主张“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童年”。因此,德国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是德国主要采用的3种教学模式:


1.混龄教育:年龄不同的孩子在同一班级中共同学习和生活。孩子们的年龄跨度较大,一般为0到12岁。“大跨度”的混龄班级背后蕴含着的是“儿童教儿童——以大带小”的教育理念。教师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融入教学活动中,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环境。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学前儿童的共情能力、独立能力、责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可有效减轻教师因同龄竞争产生的教育压力。



德国混龄教育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艾瑞欧州移民


2.森林教育:教师选择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而非幼儿教室。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系列任务,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大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任务主要以个人自由活动和小组共同活动的形式展开。森林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独创性、观察能力、运动能力,还能帮助其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森林的良好意识。与此同时,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拒绝过多管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孩子们的压抑心理,真正做到让其快乐成长。


3.阅读教育:德国十分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意识,通过发掘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等方式增强其阅读意识。不同学前年龄段,要求也不同:针对0—2岁尚处语言发育敏感期的幼儿,主要以动作、声音等感官刺激,激发其阅读兴趣;3—4岁儿童需要自己翻阅书籍,而在此阶段,父母应努力扮演辅导者角色,帮助孩子基本理解书本内容;5—6岁儿童则应大量自主阅读,逐步提高文字识别能力,为小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育模式涵盖所有儿童:例如,德国“阅读起跑线”计划面向特殊儿童,开展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项目也将难民儿童纳入阅读推广服务对象。


德国阅读教育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绘本大家


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德国学前教育高质发展,不仅得益于教学环节中的多种教学模式,更离不开德国政府的“保驾护航”。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投入,有效保障学前教育工作良好运行。


法律制定方面:

1.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儿童权益保护法:例如,德国政府根据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多次(2005、2009、2018年)对《社会法第八部:儿童与青少年扶助法》(1990年6月26日颁布)进行相关修改和补充。


2.《优质托幼机构环境法》(Gute-Kita-Gesetz)于2019年1月正式生效。根据该法,联邦政府将采取大量有效措施,帮助各联邦州提高儿童日托服务质量,并减免儿童父母需缴纳的相关费用。此法案在减轻父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政策保护力度,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有机会进入相关学校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投入方面:

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学前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责任。其中,联邦政府投入最多,占比50%;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余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德国学前教育人均财政投入达11122美元/人,已超过基础教育领域的10863美元/人。


根据德国联邦家庭部长弗兰齐斯卡·季菲(Franziska Giffey)提交的《优质托幼机构环境法案》(Gute-Kita-Gesetz),联邦政府计划在2021年之前向各州投入35亿欧元,具体表现为2019年投入5亿欧元,2020年投入10亿欧元,2021年投入20亿欧元。此次加大财政投入旨在提高儿童保教质量、改善托管师生比、提高幼师水平、优化教育环境等。


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学前教育高质发展

德国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与其日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着密切联系。为响应社会呼声,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共同负责的“德国日托机构国家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经过两期项目、多次深入分析,(《德国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下文称为《德标》)这一教学评价标准终于成功问世。


《德标》以导向质量”“结构质量”“过程质量为主要维度的教育质量模型作为整体框架,全面考察学前教育水平。通过三方面的教育质量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环境中的客观主体:导向质量可考察幼师的价值观、教育观,评定当前政府、投资方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内容是否合理;结构质量主要涉及空间环境条件、玩教具配备情况、师幼配比、教师水平等方面;过程质量则是对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与合作、幼儿体验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德标》教育质量模型图

图片来源:《德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特点及经验》张姝玥,顾高燕 (《比较教育研究》20207)



同时,《德标》还提出关乎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七个步骤,具体包括幼儿园环境评估、教育质量现状、专业导向、讨论质量建设目标、确定质量建设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成果保障。七个步骤彼此联系,环环相扣。除此之外,《德标》还重点关注幼儿发展的主体性、个性化等问题,将儿童的玩教具多样化和应用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呼吁社会和学校进一步关注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对未知时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切实提高德国日托机构教育水平,相关负责部门通过分析最新科研资料,邀请专家及教师,对《德标》相关条例做出修改与调整。《德标》一经发布,便广泛实施于多个质量发展项目中,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截至2016年,《德标》已更新至第5版。不可否认,《德标》在“提出—实践—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突破,积极推动德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特邀评论 

吴诗颖同学编译了“多种模式、多方协作——积极推动德国学前教育稳步发展”的文章,介绍了德国学前教育的形式、政策和评价等问题,一方面,为我们更多了解德国提供了新的面向,为我们了解德国学前教育的特征打开了新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当今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都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我国也是一样。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更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事业的未来。在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事业推进中,“撸起袖子低头干”是必要的,“抬起头来向远看”也是必要的,而作为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德国,学前教育是“值得一看”的。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19世纪初,德国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s)出现,其出现其实是回应了十九世纪初广大普通平民的现实需求。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日托中心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普通平民家庭满足成人外出工作时的儿童照顾,避免儿童在没有人照看时发生意外。


这种实用主义的模式(utilitarian model)遭到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的质疑。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办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之后,德国成为世界上学前教育机构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世界学前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福禄贝尔认为早期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开展的专门的教学性工作(pedagogical work),而不是仅仅是照看没有学习参与的儿童。福禄贝尔儿童教育的核心观念是认为儿童的活动和游戏是他们学习的最好中介(Froebel,1839/1982)。从而,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支持,并在儿童化的教育过程中提供教学性的陪伴(pedagogical accompaniment)是成人能够提供的重要的教学要素。所以,一个方面,德国幼儿教育会很注重支持和挖掘“自由游戏”(free play)的情境性方面(即注重为儿童提供基本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手指游戏、运动游戏、园艺活动)、教学材料、以及具体的主题和内容。


二战以后,德国的幼儿教育围绕着社会福利的功能和儿童教育的功能孰轻孰重的问题经历了深刻的讨论和变革,二十世纪中后叶,德国学前教育回归了情境导向的(situation-oriented)、教学性使命(pedagogical work)的特点。注重把儿童置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学习,并强调社会性学习和在自由游戏中的学习。另外,在二十世纪末开展的TIMSS(Trend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1997)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01)国际比较研究的冲击下,德国学前教育也开始非常注重阅读教育、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德国学前教育体现了对社会福利和儿童教育的双重担当。2007年,大约89%3-6岁的儿童是在日托中心的,2015年,这一数据增至95.3%2007年,仅有15.5%的三岁以下的儿童是在日托中心的,2015年,这一数据达到32.9%。在2015年,33.1%的日托中心是公立的,63.9%的是非盈利组织开办的(比如,教堂)3%是其他的独立性组织(即营利性组织)。同时,德国的自然教育、森林教育等日益受到关注,其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和高质量受到认可。


从德国学前教育的特征和发展来看,早期儿童教育和照护(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的“教育”和“照护”的双重使命是内在的,如何在保障家庭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在保障女性的工作机会以及保障儿童的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和支持适宜儿童的教学性的引导和服务,如何在“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的过程中“自然地培养自然的人”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命题。而如何从资金、人员、政策、标准等多个方面切实保障学前教育的“教育”和“照护”双重使命的实现,同样也是重要的命题。


评论员简介

72CF


冯翠典,教育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学习和教师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儿童阅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冯倩,王晓芬 原发期刊:《图书馆》2020年11期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TSGT202011011&v=W8krINUMpLur0aGYYx0n5HlyDEQMNaT96XVE%25mmd2FnQp%25mmd2Bd8jaf0R6vgchUEyPojbxJsU

2.《德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特点及经验》张姝玥,顾高燕 原发期刊:《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7期

https://mp.weixin.qq.com/s/SD7UEZolC-wQX8lyNNWfVw

3.《德国教育为什么一直能保持世界顶尖水平?值得深思!》 微信公众号晚听英语,2020年10月28日

https://mp.weixin.qq.com/s/WT2w3yA_Wrssinp5Yhmrug

4.《德国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概述和启示》原发期刊:《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46期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N2019&filename=KCJY201946003&v=4H8%25mmd2Bmk1KGQ4Ozk2N6rZfMdsdrROno3P7%25mmd2FpUPll34w4seqWpc%25mmd2BZU%25mmd2FX%25mmd2BDHTcJUX6DD

5.《德国拟投入35亿欧元提高儿童保教质量》刘青文 原发期刊:《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8年第12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3da8717852fcbb5c1b86124b6e0e834c&site=xueshu_se



供稿 | 吴诗颖 冯翠典

排版 | 王思琪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吴卫东 咸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