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谢林的《学术研究方法论》中文版问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版),很是高兴。这是论述德国古典大学理念的一本重要著作,但由于长期没有中文译本而很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本书是谢林1802年在耶拿大学讲课的记录稿,1803年正式出版,历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经典文献之一。安里希(Ernst Anrich)1964年将洪堡大学改革时期的五篇文献结集出版,取名为《德国大学的观念》,其中第一篇就是谢林的这篇著作。
中译本虽名为《学术研究方法论》,但除了这本书,还包括有其他三篇文章。我对谢林这些所知甚少,不关心这三篇,只是关注《学术研究方法论》。我曾经草草读过,这次看到中译本,又详读一篇,收获良多。非常感谢译者先刚教授,翻译工作很辛苦,但功德无量。
关于此书的题目,先刚教授译为《学术研究方法论》,对此我另有想法,想向先刚教授请教。原题中Methode des akademischen Studiums,译为学术研究方法,当然也可以,但似乎不太准确,未能反映出这一论著与大学生或大学的关系。译者在序言中说,“本书中的学术‘学术研究’(akademisches Studium)也不仅意味着通常意义上的科研研究,而且意味着‘大学里面的学业’,而谢林在这里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既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指导,也是对于大学里面的教学制度的具体安排”。
其实这句话倒过来说似乎更合适。就是说,这本书首先讲的是大学学习的方法,当然这里的学习方法是以谢林的科学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其实在出版前言中,作者也说明了出版的三重想法,第一就是为了学生,第二是对学术机构未来的建构有所裨益,第三也是对其科学整体性的一种通俗的表达。
以下从词语翻译的角度具体讨论一下标题译文的问题。
首先,Studium一词通常指的就是大学学习或大学学业。有时也会指“研究”,但用于“研究”意义时,通常都与研究的对象并列,比如洪堡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论对古典的研究”(Über das Studium des Alterthums),而不与明确对象相互联系时,Studium通常就是指大学学习。
其次,形容词akademisch固然可以翻译为学术,但如果用于修饰Studium,那就只能是指大学,最好译为“大学的”。Akademiker一词通常就是指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生。
还有,谢林的这部著作是讲课的稿子,所以题目就用Vorlesungen。当时很多大学教授都把讲课稿或记录稿付诸出版,我们所熟悉的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或《哲学史讲演录》都是从Vorlesungen翻译而来的。所以,谢林的这部著作也可照此翻译,译为“讲演录”或“讲义”。
总之,谢林的这部著作的题目不宜翻译为《学术研究方法论》,建议译为《关于大学学习方法的讲演录》或《关于大学学习方法的讲义》,这样的译法似乎更符合原著的本意。
按照当时大学的习惯,教师通常要面向新生开设一门课程,讨论如何读大学之类的问题,算是大学学习导论吧,谢林也是按照这一惯例开设的专门课程。但是谢林想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讲授大学学科导论。所以谢林在一开始就说,他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去讲授大学学习如何重要,如何必要,或如何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间他又强调,他缩减了关于一般性的学习导论和注意事项等内容,重点是想基于自己的科学整体性概念来讨论科学的真正含义以及大学中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这次课程的内容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方法”,但他毕竟还是面向大学生的关于大学学习方法论的课程。
关于的译法的讨论,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其内容。第一讲中有一句说到“在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尽头”,其实含义是“在学业结束之时”(am Ende der akademischen Laufbahn),如果把akademisch理解为“大学的”,就不会有这种理解的错误了。在第三讲中,studieren一词其实就是“在大学学习”的意思,而中译本翻译为“研究”似乎就失去了大学的语境。谢林说,大学学习包含有学习(lernen)和创造两个方面,而把studieren译为“研究”,意义反而不清楚了。
另外,译者把positive Wissenschaften译为“官方科学”(第七讲)也值得推敲。诚如译者所说,这个词的确包含有官方的意思,但直接译为“官方”毕竟与原词此意想去太远,不如翻译为“现实的学科”。所谓现实的学科其实就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科,当然也是官方所特别看重的学科。
最后我想强调,《学术研究方法论》中文版是一个很好的译本,总体上既照顾了原文的特点,也符合汉语的阅读,文字流畅、准确,体现出译者深厚的德语和汉语的功力。这里的一点点讨论,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当然也有一丝让精品更精的完美主义诉求。
作者简介:
陈洪捷,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
排版 | 王思琪
编辑 | 孙琪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