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BMBF资助项目系列导览(四)——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4-07 】

编者按:2015年,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首个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为德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开展对华合作制定战略框架。拓展德国教科界的“中国能力”——即理解中国的能力——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目标也是2016年德国教研部实施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中国能力的创新理念”的出发点。经过多轮考察,共有11个德国高校项目入选资助名单。值此项目实施5年之际,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特推出“德国教研部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的中国能力’”系列导览,重点阐述德国11所高校受资助项目的基本情况与最新发展动态,为大家了解中德两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现状提供相关渠道和资讯。如有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文化视窗”栏目第15(总第89)


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中国学期”交流项目


基尔应用科学大学

22A8E

图片来源: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官网


基尔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北部石荷州一所公立应用科学大学,创立于196981日。全校专业涵盖农业经济学、计算机、电子、机械、媒体及国民经济等领域,是石荷州内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高效、创新、走国际化道路是基尔应用科学大学的传统。此外,基尔应用科学大学还设有语言课程和预科课程,高度重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该校与30多个国家的大学保持友好交流联系,并参与多个学生交流项目,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项目简介

7E7B

图片来源:德国国际合作高校联合会


作为受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的“中国能力”项目之一,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中国学期”交流项目(Chinese Project Semester_CDHAW,缩写CPS_CDHAW)旨在向德国工科领域的本科生传授“中国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在中德交流合作领域必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其中包括汉语语言能力,特定领域常识以及对中国经济、政治、现代历史和社会的基本了解,但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20193月,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在该项目框架下首次开展“中国学期”交流学习活动。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中国学期”交流项目主要包含三个交流学习阶段:


阶段一:基尔应用科学大学CPS项目“欢迎周”

CPS项目欢迎周将于3月初在德国基尔举行。在欢迎周内,来自德国国际合作高校联合会(DHIK)*29所成员高校的参与者们不仅能互相认识,还将组建交流小组。随后,每个小组将得到一个与中德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项目,参与者们需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围绕该项目协同工作。同时,欢迎周期间还将举办许多关于中国的主题研讨会。


*德国国际合作高校联合会(DHIK)由德语国家的34所高校组成,致力于通过与各国高校展开交流及双学位课程合作,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合作伙伴国家的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


阶段二:小组项目协作

在项目第二阶段,参与者需要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要与小组成员开展组内交流活动,讨论并完成本组的中德日常生活主题项目。这一阶段为期八周,在此期间,各个高校将各自派出一名教师陪同本校学生完成项目,并为其提供相关建议。


阶段三:前往上海交流学习

5月初,参与者将前往上海交流学习。交流期间,参与者将在同济大学向中国的企业代表展示各自的项目成果,详细阐述项目实施过程并作反思。同时,项目参与者将有机会参观CPS项目的中国赞助商公司,以真正了解中国的商业世界。除以上活动外,项目还设计了短途旅行、文化游览及其余精彩活动。


合作伙伴



上海同济大学

德国国际合作高校联合会(DHIK)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文化中国”项目(CuLTURE China)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1F97

图片来源: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官网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该校创建于1825年,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是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在理工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因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创新精神,KIT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另外两所为慕尼黑大学(LMU)慕尼黑工业大学(TUM)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在社会声誉方面极高,凭借着众多企业的高度认可,在2020QS最新的德国最具企业竞争力排名上,KIT位列世界第36位,德国第1位,在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31位。在学科排名方面,KIT的众多学科排名世界前100。同时,KIT拥有德国高校同领域中公认综合实力强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设立最早,而且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声国际。


项目简介

21C818

图片来源: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官网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文化中国”项目(CuLTURE China)主要面向人群为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生和(青年)科学家。该项目计划构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内部与其中国合作伙伴的研究、教学和创新合作网络,并鼓励中德两国学生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两国合作,最终搭建一个以中国为重点的持续性发展能力网络平台

为此,“文化中国”项目计划采取措施如下


措施一:能源领域

21世纪,能源主题在中国和德国都具有相当突出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因此,“文化中国”项目希望通过网络研讨会,将其中国合作伙伴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相关参与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并进一步发展两国相关研究成果和项目。该研讨会将重点探讨中德两国在能源领域内采取的不同措施。


措施二:气候与环境领域

中国在水、土壤和空气污染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断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与集约化农业,大大增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健康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已与中国合作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而受“文化中国”项目支持的中德学生和青年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将成为对这些联合研究项目的有力支持。此外,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中国研究院(KIT China Branch)还将针对工业和科学领域培训课程的联合开发,与中国高校开展进一步合作。


措施:自动化领域和工业4.0

暑期研讨活动——在已有基础上,扩大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的暑期研讨活动规模。通过增加参与者人数,扩大受众覆盖面等方式提高活动影响力,培养参与者的“中国能力”。


德中青年人才技术论坛(Technik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Nachwuchstalente)——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卡尔斯鲁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VCSW-KA)计划定期举办针对中德两国年轻人才的技术论坛。“技术、工程与环境科学中的中国能力”主题该论坛将聚焦特定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在青年人才提拔、专业技术交流、中国技术发展信息长期交换三大领域的实质性发展。


措施四:创业领域

联合创业暑期学校(JES)——由1015名学员组成联合创业暑期学校团队,前往中国各大都市或创业中心(成都、杭州、香港、北京、上海或深圳、苏州)接触真实的中国创业文化。由此,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混合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工作验,促进中德两国未来潜在企业家之间的合作和持续发展。


措施:在苏州建立“中国能力”研究中心

文化中国项目在卡尔斯鲁厄中国研究院的支持下,在中国苏州建立“中国能力”研究中心(China-Kompetenzzentrum Suzhou)。该研究中心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学生及学者的“中国能力”。即为准备来华学习的学生及学者开设线上课程,并在他们来到中国后,在卡尔斯鲁厄中国研究院活动室为其提供相应线下教学


合作伙伴

26514


上海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20152月,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的“中国能力”项目资助之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所中国高校正式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下期预告:BMBF资助项目系列导览()——多特蒙德应用科学大学中国能力中心,欢迎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 基尔应用科学大学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BA%E5%B0%94%E5%BA%94%E7%94%A8%E7%A7%91%E6%8A%80%E5%A4%A7%E5%AD%A6?bk_share=copy

2. 基尔应用科学大学官网

https://www.fh-kiel.de/fachbereiche/maschinenwesen/studiengaenge/internationale-studienprogramme/chinese-project-semester-cps/

3.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A1%E5%B0%94%E6%96%AF%E9%B2%81%E5%8E%84%E7%90%86%E5%B7%A5%E5%AD%A6%E9%99%A2/3344331?fromtitle=%E5%8D%A1%E5%B0%94%E6%96%AF%E9%B2%81%E5%8E%84%E5%A4%A7%E5%AD%A6&fromid=5892534

4.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官网

https://www.intl.kit.edu/10825.php

供稿 | 蒋红秀

排版 | 王思琪

编辑 | 孙琪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