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镜鉴

【来源:林兰馨 | 发布日期:2022-10-21 】

编者按:“双减”大热背景下,不断探讨与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课后服务在德国由来已久。作为世界义务教育的发源地,德国在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上历经近150年的探索历史,成效显著。因此,本文试以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为例,重点关注其发展历程、基本模式与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思路。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70篇(总第167篇)。


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萌生与早期发展阶段

18727月,德国埃尔朗根大学教育学教授施密德·施瓦岑贝格(Schmid Schwarzenberg)在埃尔朗根创立了以“儿童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向日葵男孩托管中心”(Knabenhort Sonnenblume),这是德国学龄儿童课后托管的溯源。该中心为贫穷家庭的男孩们提供了一个课后无人监管与陪伴的家园,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简单的劳动或做体操、唱歌、绘画、阅读等活动,直到父母到来。随着“向日葵男孩托管中心”的成功开展,德国各大城市也相继创办了男孩托管中心。课后托管中心在德国被社会广泛地接受,第一个女孩托管中心随之在柏林建立。至20世纪上半叶,德国已有950个课后托管中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在20世纪中叶已经有了明确的主管部门、清晰的社会作用以及一定的师资质量保障措施,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1德国青少年福利中心1911年统计。


以课后托管中心为主体的体系化建设阶段

二战后,课后服务随德国的分裂发生显著变化。因东西两德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状况,课后服务在两地呈现明显的反差。在东德,课后托管中心虽然仍承担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任务,但其性质已由社会教育机构转变成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正规性、全国性、受众广、公益性的特点;而课后服务在西德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正确的教育理念,课后托管中心的课后服务制度被严重弱化,中心的服务范围缩小,社会认可度不高。


1990年,随着两德和平统一的实现,德国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迎来新发展。前东德各州全面并入联邦德国,其课后服务的理念与经验也融入其中,一改前西德的课后服务社会认可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联邦德国还加强了立法的支持与保障,在同年6月颁布了《德国社会法典(八)——儿童和青少年福利》(Sozialgesetzbuch VIII-Kinder-und Jugendhilfe),明确了课后托管中心的任务和目标,指出课后服务为青少年的法定福利,应该承担“促进儿童发展独立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支持和补充家庭的教育和化育任务;帮助父母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2Bundesamt für Justiz. Sozialgesetzbuch[EB/OL]. (2021-10-05)[2022-02-20].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sgb_8/BJNR111

630990.html#BJNR111630990BJNG002605140.


全日制学校改革阶段

进入21世纪,德国中小学的课后服务不再只由课后托管中心负责,而是由全日制学校与课后托管中心共同负责,并且呈现出全日制学校逐渐承担主要责任的趋势。2002年,面对“PISA震惊”,人们彻底打消了对德国基础教育优越性的幻想,在深刻认识到半日制学校模式较短的在校时间对教育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后,德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广范围的教育改革,扩大以提供全天课后服务为目标的全日制学校的建设,这一改革得到了“未来教育与托管投资计划”(Investitionsprogramm Zukunft Bildung und Betreuung)项目数十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基于来自联邦政府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德国全日制学校的比例在不断提升,它从2005-2006学年的29%提升到2018-2019学年的68%;此外,政府对全国范围内小学生可享受的公益性全天课后服务法定权利的明确,使扩大全日制学校建设的呼声不断高涨。

32000年,德国参加了由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一直以教育质量高自居的德国,其学生表现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测试结果令德国民众哗然,因而引起德国社会震惊,故而称之为“PISA-Schock”,中文多译为“PISA”震惊。

4Autorengruppe Bildungsberichterstattung.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20: Ein indikatorengestützter Bericht mit einer Analyse zu

Bildung in einer digitalisierten Welt[M]. Bielefeld: W. Bertelsmann Verlag, 2020: 119.


当前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式

经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如今德国已形成由政府主导,学校与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以父母需求为导向的公益性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由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德国各联邦州的课后服务模式不尽相同,总体有全日制学校独立承担型、半日制学校与课后托管中心合作型以及混合型(即前两种类型的混合)。第三者的兼容性与过渡性目前适用于德国的大部分联邦州。无论哪种模式,其总目标都是为全国范围内的学龄儿童提供公益性的全天课后服务。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服务时间

由于家长工作时间与学校教育开展时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家长对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十分关切。为了平衡这一不一致,在德国无论是全日制学校还是课后托管中心,都可以提供能在上学前、放学后、假期等时间段自由选择的课后服务。如柏林州的全日制学校把课后服务的时间分成了上学日课后服务以及假期课后服务,前者又从一日的时间划分,分为早间服务、午休时间服务、下午服务与晚间服务;后者主要针对寒暑假等非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为学生提供长时段的课后服务。因此,在柏林州全日制学校,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时间提前进行申请,有效解决工作与孩子照管时间冲突的矛盾。


服务内容与主体

德国追求优质的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内容的设计方面尽可能做到涵盖范围广泛与全面。仍以全日制学校为例,各联邦州以教育、化育和托管三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将学校设计成学生优质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场所。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学校为学生们提供餐食、作业辅导、个性化学习指导,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与文娱活动。此外,为弥补全日制学校和课后托管中心在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各联邦州课后服务主管部门鼓励课后服务向社会、文化和商业环境开放,牵头带动全日制学校与课后托管中心与各地区的外部合作伙伴积极合作,依托合作伙伴的专业能力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与多元性,增强实效性与实践性。


服务人员与其资质

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从业者构成复杂,既包括课后托管中心与全日制学校的教师,也包括与两者开展合作的合作方人员。但无论类别,他们都需要达到各联邦州关于课后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法案的标准后才可以上岗。如柏林州的《社会职业认可法》(Sozialberufe-Anerkennungsgesetz)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实践经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除了需要达到法定标准外,德国所有联邦州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者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在确保课后服务从业者资质方面花费很多心力。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服务费用

德国在课后服务方面给予了充足的财政扶持,这成为德国课后服务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与有力保障,课后托管中心与全日制学校的经费均由政府财政支持。以全日制学校为例,“未来教育与托管投资计划”为支持其发展,已累计向各联邦州提供40亿欧元的资金。服务费用不只由政府出资,父母也需要根据个人收入状况与所选择的课后服务项目分担课后服务的费用,但相较月均税前收入,这一花费总体较低。对于经济状况存在一定困难和多子女等家庭,政府也会给予适当的费用减免特权,如柏林州制定的《日托费用分摊法》(Tagesbetreuungskos-tenbeteiligungsgesetz)对父母所需支付的课后服务费用和特殊情况均作出了清晰的规定。


德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政府在立法上制定了完善的法规政策,确保课后服务实施的规范性。在柏林州,除学校专任教师、受邀提供课后服务的监护人和其他具有行业资格的志愿者外,所有与学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中的教育者都需要通过《社会职业认可法》的资质认定,通过认证者才可上岗,以此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


其次,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强调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德国社会始终将课后服务视为政府责任,各级政府在全日制学校改革前后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以主导地位对课后服务改革进行监管,以确保课后服务的顺利实施。此外,德国政府还建立了一套公平且公益的课后服务经费分摊机制,根据不同家庭的收入情况、选择的课后服务情况综合设定了各家庭需要分摊的费用,凸显了课后服务的公益性,有利于确保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再者,兼顾各方需要,凸显课后服务的需求导向。前文提到的“PISA震惊”让民众们认识到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职业女性的增长,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课后服务顺应时代发展变革需求产生转变,德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全日制学校改革,通过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使中小学生接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机会更加均等,并且利用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与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兼顾社会发展、儿童看护、兴趣培养等多种需求的设计理念,有效促进不同阶层学生的共同发展,缓解与解决家长工作与看护的冲突,凸出课后服务的需求导向。


最后,通过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凸出教育价值。德国全日制学校课后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内容上它将学生的认知性、社会性、情感性、创造性混合,并以不同的强度和顺序分布在体系中;形式上,它以主动开放的态度与校外的组织、机构、个人深入合作,以突破学校人员、场地、资源的限制,提供灵活的课后服务时间。这些举措避免课后服务沦为简单的看护场地的尴尬局面,确保课后服务教育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于博,杨清溪.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研究——以柏林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22,49(05):34-46.

[2]于博,杨清溪.德国课后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现实模式及价值取向[J].比较教育学报,2022(03):37-49.

[3]张亚飞.主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服务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02):59-69.

[4]工作范文网2021年1月26日报道:欧洲国家“课后托管服务”面面观https://www.varjob.com/gerenjianlixiazai/2021/0126/307170.html


供稿 | 林兰馨

编辑| 林邦雷

排版| 王祎嘉

初审 | 程静 盛妤婷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