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入选“中德人文交流优秀案例”

【来源:盛妤婷 | 发布日期:2022-11-27 】

2022年,中德迎来建交五十周年。中德两国的民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而其中有关于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合作更是数不胜数。2022年11月20日,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感知中德人文交流》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行。该书收录了41个中德人文交流经典案例,而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下称“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或“中心”)成功作为优秀案例入选。


前情回顾多领域多视角呈现中德人文交流硕果|《感知中德人文交流》新书发布会在沪举办


目录

一. 案例介绍

二. 具体项目

(一) 国际化师范生培养项目

(二) 德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

(三) 中德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三. 总结与展望


一.案例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2011年的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德教育研究所。2017年6月,中心正式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并于11月举行揭牌仪式、召开建设论证会。该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的第八个德国研究中心,也是浙江省首个德国研究中心。

中心定位为跨学科、跨机构的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对德研究平台,承担高校智库功能。中心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依托,以咨政服务为宗旨,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服务国家和地方对外战略需求。

德国是我国长期以来开展教育和科技合作的重点对象国。德国独特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造就如今先进的德国工业。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正面临转型,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展充满挑战与机遇。教育交流合作绝非单车道,而须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浙外德国研究中心以国际化师范生培养、教材中的国家形象研究和中德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师生互访、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形式促进中德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


二.具体项目

(一)国际化师范生培养项目

2016年9月,为适应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高水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育人才,浙江外国语学院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帕绍大学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提出进一步完善搭建浙外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在教师教育领域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心开设“师范生能力提升海外研学课程”,促进中德师生交流。该课程为浙外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师范生的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使其成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卓越教师。2017年以来,浙外国际处、教育学院和德国研究中心每年组织师范生赴德交流。借助研学课程,学生既能收获对德国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教育理论的全方位系统了解,又能走进现场旁听德国高校师范生课程,同时观摩中小学实习(第一阶段)、候任教师研讨课和试教(第二阶段)以及正式教师在中小学授课(第三阶段)。


浙江外国语学院第二届“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赴德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不同教育理念的国际理解。2017年3月,应黑森州教师进修学院和帕绍大学教师教育中心邀请,中心主任吴卫东教授率领学术代表团参加“欧洲首届教师教育国际化大会”,并在“国际交流的成功条件”工作坊作主题发言,详细介绍浙外60余年的教师教育历史、教育与外语兼备的复合平台、与赛德尔基金会近30年的中德教育合作,并以浙外与帕绍大学开展的师范生海外实习为例介绍国际化师范生培养海外实习课程。


中心主任吴卫东教授(右二)与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Elain Munther教授(左一)交流浙外教师教育国际化开展情况


(二)德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

为响应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的需求,中心自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德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形象专项研究。该研究有助于帮助中国政府、学者和民众了解德国国家主流价值对青少年思想认识教育的导向、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书写,从而预测中德关系未来走向,并为决策提供必要资讯。

在科研工作方面,中心组建跨学院、多学科研究团队,在前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获批省部级课题。2019年,“中国形象的异国建构——以德国教科书切入”课题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在课题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已发表三篇相关论文。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心与德国帕绍大学合作开展实证研究,对标德国研究方法、获取田野调查数据。2018年10月,德方课题组访问浙外,与中方商谈科研合作内容。双方通过讲座、培训、旁听、会谈等形式凝聚中德科研团队,达成合作研究基础。2019年11月,中方课题组受邀赴德国帕绍大学参加“德国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学术研讨会。双方听取专家学者针对教材研究、国家形象研究做的学术报告,围绕国家形象认知的理论模型、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展开交流。同时,双方在前期讨论制定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就“中国形象”这一主题与23名德国中学生和6名中学教师展开对话。


德国研究中心应邀赴德参加“德国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学术研讨会


(三)中德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是联合国在2015年制定的17个全球发展目标。其中教育是实现其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在全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示范性、导向性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浙江外国语学院与赛德尔基金会自2015年以来合作完成环境教育课题、共同建设国际平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Regional Centre of Expertise Hangzhou,简称RCE杭州),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号召,通过教科研项目促进目标实现。

在项目活动方面,中心协同RCE杭州深入开展青少年水资源保护活动,带动社会环保意识的形成。鉴于“中德环境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RCE杭州汲取德国教育教学理念和中小学项目设计思路,启动“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项目。2019年,“小河长”项目在全球评选中荣获联合国大学最高奖项。该项目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优质教育)和14(SDG14:水下生物)的实现,提倡改变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小河长”项目荣获联合国大学2019年度杰出项目奖——最高级别奖项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组织开设系列讲座与课程,注重培养高校师生可持续发展理念。2020年,“融入社会经济要素的ESD教学和课程设计”项目荣获“2020年RCE贡献项目”称号。该项目由浙外与赛德尔基金会共同策划实施,主要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8(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心参与主办的2020年6月的“从摇篮到摇篮设计”线上讲座周和2020年秋冬学期“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识课。两次活动分别以“探索循环经济之道”和“中欧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为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探讨中欧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以适应当前社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融入社会经济要素的ESD教学和课程设计”项目荣获联合国大学2020年度贡献项目奖


三、总结与展望

浙外德国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中德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以多元化项目为抓手,以师生互访、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为方式,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视域下的中德教育交流”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心团队成员视以下两点为中德教育交流的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代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代。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董琦 主编

ISBN:978-7-5765-0152-0

同济大学出版社


供稿 | 盛妤婷

排版 | 王祎嘉

初审 | 程静 盛妤婷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