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秦刚于8日至12日以“去风险”之名回访欧洲,并将回访首站定在德国。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硕就此次欧洲行背后不同的声音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潮新闻》上发表文章。
在一连串欧洲要员“排队”访华后,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秦刚开启回访欧洲旅程,于8日至12日出访德国、法国和挪威。这是秦刚出任外长和国务委员后首次访问欧洲,密集的行程安排也显示出中欧高层互访热度余温不减。
秦刚此次访问欧洲首站选择德国,足见德国对华的重要性。中德关系的相对稳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德关系出现过一些波动,但总体依然保持了沟通与合作。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与外长贝尔伯克相继访华,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做客北京,都表明德国愿意与中国保持沟通与对话,共同寻求发展道路。
此次秦刚在与贝尔伯克的会面中指出,各方都需要警惕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一旦爆发新冷战,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的利益,也将牺牲欧洲的利益。
观察家们注意到,秦刚对欧方声称的“去风险”表示关切,强调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当地时间2023年5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共同会见记者。
图源:外交部官网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会见秦刚时表示,德国正在筹备德中第七轮政府磋商,德方重视中国的的作用和影响力,愿就乌克兰危机等重大问题同中方加强沟通。不过,他强调赞成冯德莱恩的观点,即欧盟27国不应当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应当进行“明智地去风险”。
对于秦刚到访,德媒将注意力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了延宕已久的乌克兰危机上,各路媒体都认为这一热点问题分外显眼。目前俄乌冲突迟迟未决,而且随时面临加剧的风险,因此中国在斡旋乌克兰危机方面的角色显得越发重要。俄乌冲突给欧盟地缘政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德国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解决乌克兰问题。此次访问过程中,秦刚表示,中国将继续倡导俄乌谈判,和平解决冲突。对此德方表示认同。
然而,在沟通合作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德国《每日新闻》的评论指出,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德国的执政联盟内部,如何同中国打交道,都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目前正在考虑对那些向俄罗斯出口可用于军事目的产品的中国公司实施制裁,而北京则对此提出了强烈谴责。
观察家们也注意到,针对中国的乌克兰危机立场,贝尔伯克的部分措辞也较为强硬,指责中方对俄仅保持“中立”远远不够。贝尔伯克作为亲美绿党领袖,此前也曾有过一些对华偏激言论,将中国的促和努力曲解为“站队”。
针对贝尔伯克的吹毛求疵,秦刚强调,中国对外输出的是机遇不是危机,是合作不是对抗,是稳定不是动荡,是保险不是风险。德国和欧盟应该对中国在此次俄乌冲突中所作出的努力有更加客观、全面、积极的认识。
此次备受德媒关注的安排还有秦刚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波茨坦会议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象征地位,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对奠定战后的国际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刚专门到访波茨坦会议旧址颇有深意,因为《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规定,即日本所窃取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战后应归还中国。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并发表讲话。
图源:外交部官网
因此,此次对波茨坦会议旧址的走访和秦刚关于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讲话,旨在帮助患有健忘症,或者选择性忘记历史与国际公约的西方政客认清现实,即台湾属于中国这一事实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一切“台独”行径和言论的严正警告,表明中国的“红线”不容碰触。
秦刚此次访问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回顾过去20年的国际关系,尊重欧洲的选择和战略自主一直是中国对欧政策的基调。目前中欧关系正处在国际局势加速变化的动荡之中,中欧之间能否找到一种平稳、积极、和谐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滑向对抗风险,对双方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中国与德国的交往历史,可以看到平等互信与合作共赢是两国共同发展的前提。尽管受到俄乌冲突的刺激,德国的外交政策处于探索转型期,不断有政客发表言论,将中国当做竞争对手,渲染竞争,强调降低依赖,但最终也承认与中国“脱钩”绝不现实。
有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而中国与德国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经贸往来正是两国务实外交的落脚点。对德国而言,中国作为“伙伴”的身份意义要远大于“竞争者”。中德双方都要认识到,发展经济一定不能“政治化”,双方一定要秉持多年以来积极务实的贸易传统,才能走出开阔的未来道路。
(作者张硕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 2023年5月12日《潮新闻》作者张硕
编辑 | 林兰馨
初审 | 程静 盛妤婷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