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陈洪捷做客我校博达论坛第574讲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10-26 】

10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创建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陈洪捷教授应校德国研究中心、教育学院邀请做客我校博达论坛,于望院C310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两栖思维——中德学术交流的层次”的讲座。


9DC7


陈洪捷教授从德语学习者的中德思维方式切入,提出德语学习者需要立足“两栖思维”认识世界、思考问题。陈洪捷教授指出,德语学习者往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学习德语多年后仍全然以中国式思维行事;第二种,学习德语后完全摒弃了中国文化,成为彻底的“德国人”;第三种,则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将德语学习的所得与自身文化良好地融合与吸收,从而在两种环境中都如鱼得水。前二者皆为极端化的例子,德语学习者应该追求的学习目标是第三种,即既能设身处地地以德式思维思考问题,又不忘记自己的本源文化。


陈洪捷教授以“脚踩两只船”比喻“两栖思维”。想“脚踩两只船”立足于水面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培养“两栖思维”的重要前提是在某一处先站稳脚跟,即充分认识自身文化。对本源文化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着对外来文化的认知深度。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外来文化;而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亦能促进反思,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因此,中德思维方式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


陈洪捷教授强调,于德语学习者而言,中德两种思维方式就如同一间屋子中的南北两扇窗户,人们能从窗户中看见南北两地的不同风景,这也是非德语学习者难以体会的感受。在两种思维的不断转换中,德语学习者将获得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语言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化,语言学习者要努力超越其中某一种文化的界限,使自己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成为无论在哪一端都必不可少的角色。



CF1A

陈洪捷教授的讲座发人深省。老师和同学们提出跨文化交流、德语学习和德语教学等方面的问题,陈洪捷教授一一作回答,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供图 | 孙琪

排版 | 高锡涛

初审 | 程静

终审 | 吴卫东 咸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