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德国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2-03 】

编者按:近年来,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 以教育为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敬畏生命。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善待挫折、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质。同时,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和谐相处,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而德国作为较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对我国生命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27篇(总第69篇)。


理论渊源深厚


德国“朴素道德”教育

图片来源:中德教育公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界、学界等各个领域就战争问题展开深刻反思。由此折射出的“德国教育怎么了”这一问题,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思考。“朴素道德”教育和“善良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德国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动力。


1.“朴素道德”教育

二战后,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创始人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提出“朴素道德”教育观。博尔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在其看来,所谓“高尚道德”即德国的禁欲主义、勇武任侠的英雄主义、民主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等,这种高尚道德常人往往难以企及;而如遵守法纪恪尽职守扶危济困诚信然诺、尊重生命和自然等即为“朴素道德”。 博尔诺夫主张,在社会道德丢失、信仰出现危机的时代,应当大力倡导“朴素道德”,正确规范民众的道德行为。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应将“朴素道德”作为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确保社会道德生活得以重建。


2.“善良教育”

“善良教育”也是德国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1970年12月,新当选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访问波兰。在世人瞩目之下,他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前跪倒,以此向犹太民族以及所有在二战中受到德国法西斯摧残和迫害的人们致歉。此举不仅赢得世人尊重,最终也促成了整个欧洲的和解。勃兰特的一系列观点被称为“勃兰特思想”,它教育德国人民反思历史、善待生命。“勃兰特思想”也因此成为德国善良教育的起源之一。

德国善良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追求“公共的善:它教育人们将所有生命个体视为上天所赐。不仅要爱人,也要爱一切物类。把每个生命个体以及生存其间的人文、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从而培养国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树立反对暴力、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优秀品质。


正视生命消逝是突出特点


138DA

正视生命消逝是德国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

图片来源:德国中文网公众号


除此之外,德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死亡的准备教育”模块。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向死而生”的哲学内核。该模块强调从价值观角度探讨死亡,并从哲学、医学、心理学、文学、宗教学等各个方面审视死亡问题,希望通过相关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以正确的态度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引导他们坦然、明智地面对死神的挑战。在具体实践中,相关教育从业者还注重将本国与生命问题有关的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音乐作品用于生命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德国理性、思辨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德国借助本国优秀文化实施生命教育,用文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取向。

近十几年来,德国教育界也出版了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教科书,例如《死亡和临死的过程》。全书从价值观角度探讨生命的逝去,并从多个方面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与死亡有关的内容。德国生命教育希望学生正视生命消逝:不强调某一种特定的生死观,而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去探索、选择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德国绝大多数学校已从“要不要实行生命教育”的“应然”讨论上升为对生命教育的“实然”探索。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各中小学均开设饱含生命教育色彩的专门课程,比如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劳动教育以及生活指导等课程;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中小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都穿插生命教育等相关内容。系统而全面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然成为德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以伦理课为例,德国在中小学专门设置相应课程开展伦理教育,比如《伦理学》、《伦理教育》、《一般伦理学》以及《价值与准则》。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伦理学、哲学等教育背景。通常情况下,伦理教育与价值教育、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涵盖“尊重”“责任”“平等”“合作”“价值观”等不同主题。每堂课以主题活动课的形式展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会选择特定的主题和学习素材,同时也会采用适合本年龄段的组织方式完成课堂教学。


6C1A0

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每年定期举办“短寿展”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除却课堂教学,德国也十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具体实践条件,给予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由此促进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例如,学校和家长十分鼓励学生喂养小动物。 喂养的这一过程可以积极引导孩子们树立“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唤起并发展孩子们的向善天性。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每年定期都会举办“短寿展”。该博物馆收藏了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分别按名人、普通人陈列在玻璃柜中,并配有其短寿原因的详细说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所有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举办“短寿展”的最大目的是提醒大家珍视生命、切忌恣意挥霍生命。对此,德国卫生部门认为,短寿展对民众的警示效果远远超过长寿展,很多人珍惜生命的意识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


对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借鉴意义

不可否认,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仍需不断完善。但其包含的“死亡的准备教育”、善良教育和朴素道德教育,对于我国今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乃至整个教育工作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1. 生命教育要联系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轨迹,是生命发展的前提。而教育更是伴随人的一生,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关注生命的教育也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关注生活的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与现实世界沟通交流时产生对世界、对社会的爱, 自觉树立生态和谐的观念,学会关爱所有生命,学会感恩自然。由此而言,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努力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


2. 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生命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后者往往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更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情感被禁锢,无法真正领悟知识背后的魅力。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挖掘蕴含生命智慧的教材内容,积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帮助其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人”。


3. 造就人人关注生命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德国善良教育是一种“全民运动”,善待生命的理念早已在德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并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倡议。我国生命教育已然走出“要不要搞”的初级阶段,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因此,政府部门应合理借助大众传媒力量,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确保全社会形成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广泛共识。


参考资料来源:

1.《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王定功,原发期刊:《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8期,第49-52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5&filename=ZJYX201508013&v=P8XpgqIMqylZ7ZY1uKZx%25mmd2B303dt6JP83SIZr0faK28yyD9fl5COr5uCCpiAQDGUhx

2.《由德国的生命教育引起的德育反思》张宇晴,原发期刊:《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8期第13卷,第23-24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13&filename=XBJX201308012&v=h7u1jJhlfkmQPydJibLC1WzfMqPESRvwSbb5rCNjGMGVQyutNZ%25mmd2Fyp0q5nmsoDiV5

3.《生命教育在国外》柳圣爱,原发期刊:《教育》2012年12期,第61-62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N1214&filename=JYCH201212045&v=cobM57t9zKncGIzk9xZITKR3R3trW16Iz4rFpQ1mWtl0Au8uAbrB1K5LJzqELDJh

4.《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存在样态探析》王雨朦,原发期刊:《生活教育》2017年9期,第25-27页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N2017&filename=JYSH201709006&v=k%25mmd2BhPEy9rpfkVV4MZohAQbn7ds6Ud68Amqtj%25mmd2BoKozaMNOug%25mmd2BDDIU7FDbPLN47f0kT


供稿 | 王思琪

排版 | 吴诗颖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