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首个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为德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开展对华合作制定战略框架。拓展德国教科界的“中国能力”——即理解中国的能力——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目标也是2016年德国教研部实施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中国能力的创新理念”的出发点。经过多轮考察,共有11个德国高校项目入选资助名单。值此项目实施5年之际,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特推出“德国教研部资助项目‘在德国高校形成更广泛的中国能力’”系列导览,重点阐述德国11所高校受资助项目的基本情况与最新发展动态,为大家了解中德两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现状提供相关渠道和资讯。如有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文化视窗”栏目第18篇(总第95篇)。
康斯坦茨大学
图片来源:康斯坦茨大学官网
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ät Konstanz)是德国知名研究型大学,也是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UBIAS)。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康斯坦茨大学从建校之初,就将多个院系组合成跨专业的学院,以此打破了大学院系划分的多年传统。为了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更快地接轨于国际,该校提供越来越多的英语授课课程并逐步引进欧洲学历评价系统(ECTS) 和学士-硕士学制。截止目前,大学已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中国、欧洲和非洲等国的60余所高校,以及欧盟“苏格拉底”、“伊拉姆斯”项目(Sokrates-, Erasmus-Programm)范畴内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交流机制。
康斯坦茨大学中国能力培养中心
中心简介
图片来源:康斯坦茨大学官网
康斯坦茨大学中国能力培养中心(Qualifizierung China-Kompetenz,缩写QZCHK)旨在为德国高校带来更广泛的中国能力。
对德国大学生而言,具备基本的中国能力已成为其职业资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中国高校伙伴建立科学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当前的发展局势。与此同时,这些合作在应对环境变化等全球挑战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康斯坦茨大学中国能力培养中心希望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我认知角度为德国高校开辟了解中国的新视角。
中国作为人类最古老和先进的文明之一,短短几十年就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快速崛起的秘诀值得各国深入研究。虽然每天都有中国发展现状的头条新闻,但德国多数媒体却对此采取摘抄式的描述策略,选择性地报道中国多层次的快速变化历程,导致德国社会整体缺乏对中国基本背景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德国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了解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此以往,必将难以跟上中国在全球迅速崛起的步伐。
基于上述现象,培养中心主要以开设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详细介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中心在积极促进与中国合作与交流的同时,更是鼓励所有德国高校成员在学习和工作、研究和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中国伙伴多多建立联系。据悉,与中国建立合作的有关经费皆由BMBF资助,期限为2018年至2021年。
活动形式和种类
图片来源:康斯坦茨大学官网
中心所开设的讲座和研讨会目前主要面向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但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除讲授理论内容外,该中心还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检验并反思自身在多文化团队中是否与中国学生达成了高效合作关系。若检验结果不理想,中心还会借助跨文化发展评价量表(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简称IDI测试)*等评估工具,为个人提供有关跨文化能力方面的专项指导服务。
*IDI测试:IDI测试是一个由50道题项构成,衡量跨文化敏感度的有效认知心理测试工具。
中国中心每学期都会提供4小时有关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主题研讨会。学生们除了可以了解各地区的基本知识外,还能获取有关学习、实习、日常生活和文化差异等相关信息。该研讨会主要面向的是计划在以上地区留学一学期,或想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学生们。
除研讨会外,中国中心还会举办电影之夜,免费放映各种中国题材的电影。例如严肃写实的中国纪录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以及最新上映的电影或其他经典电影。
每年暑假,中心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中国能力在中国”游学活动。该活动主要面向计划在中国进行一学期交换学习的技术类专业学生。游学期间,学生们会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跨文化能力培训。除此之外,活动负责人还组织学生参观与中心建立合作的中国公司并举办现场研讨会。
开设课程
目前,中心主要开设了四门课程,帮助德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1. 如何在跨文化团队中建立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与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以及其他国际交换生)
2. 中国挑战:你应该知道的中国
3. 解码中国(一):中国企业的创新策略以及数字经济下的中国企业
4. 解码中国(二):进入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指导性意见
合作高校
图片来源:康斯坦茨大学官网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青岛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
该中心十分鼓励德国高校教授及其他教师与中国高校合作伙伴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对此,中心会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与此同时,中心也会就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相关问题和合作事宜提出相应建议。此外,中心还会积极组织代表团前往中国,与中国高校伙伴洽谈新的项目合作,进一步开展双方联合教学和研究工作。
随着学校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和代表团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为此,中心根据学校相关发展要求,有计划地为在职教师和员工提供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能力培训课程。除了学习与中国有关的最新基本知识和(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理论之外,参与培训的人员还将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接受相关测试,了解与中国交流伙伴的有效沟通方式,并解锁自身沟通模式和习惯。
相关活动资讯
中国中心启动仪式
图片来源:康斯坦茨大学官网
2018年12月12日,为庆祝康斯坦茨大学中国中心正式启动,一场大型中国博览会在莱茵河畔的阿尔弗雷德·瓦赫特尔礼堂隆重举行,为200多位到场嘉宾和所有高校成员提供了一次近距离体验中国多种面貌的机会。
得益于此次博览会的顺利举行,嘉宾们获取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最新信息,如“新丝绸之路”、中德经济合作、“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等。学习亚洲相关课程的学生也就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实习经历展开积极讨论,并相互分享经验与趣事。
除此之外,博览会特别还原了不少中国特色,为所有嘉宾带来极致的真实体验:例如为嘉宾提供酸辣汤、中国饺子、夫妻肺片、中式黄瓜沙拉以及炸花生等原汁原味的中国美食。不少嘉宾通过博览会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属相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属相。同时,还练习了汉字书写,体验了中国最新手机软件等。
继启动仪式之后,中国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德国高校提供有关中国的最新信息,并将持续推动社会将中国作为德国重要伙伴国的深入思考。
“重新衡量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专题讲座
2020年11月11日晚7点,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教授以“重新衡量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为主题在WebEx上发表线上演讲。
施寒微教授认为,重新思考并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新角色,有利于消除各国对中国这个新世界强国的恐惧,同时,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感知自身未来的行动方向。讲座前半部分,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19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世界潮流的各个阶段情况,20世纪的世界大国格局以及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随后,教授还就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风险问题展开详细探讨。他指出,目前气候变化、流行病频发、原材料短缺、金融危机、环境污染(塑料危机)等挑战为全球化时代下的新共存模式提供了机会。为此,施寒微教授特别强调,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各国都不应将中国排除在外,而应与其积极建立合作,并肩作战。
下期预告:BMBF资助项目系列导览(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欢迎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6196933-6410195.html
2. 康斯坦茨大学中国能力培养中心官网
https://www.htwg-konstanz.de/%20/hochschule/einrichtungen/china-zentrum/ueberblick/
供稿 | 戴澳归
排版 | 高锡涛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