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特点一览

【来源:王思琪 | 发布日期:2021-05-09 】

编者按:外语教育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也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其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培养出外语语种数量多且质量高的国际化人才,以此满足国家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需求”。德国作为最先在中学开设现代外语课程的国家之一,其中小学外语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依托我国张建伟、王克非和葛囡囡等多位学者的观点,探求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独特之处。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35篇(总第99篇)。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相关政策


10E10

图片来源:德国留学中心 微信公众号


德国是最先在中学开设现代外语课程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制定现代外语教育政策的国家。根据我国学者张建伟、王克非的论述,在众多协议中,《杜塞尔多夫协议》《汉堡协议》《萨尔布吕肯框架协议》和《波恩协议》对德国中小学外语改革的影响较大。


1.《杜塞尔多夫协议》

德国最早关于外语教育的政策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于1955年2月17日在杜塞尔多夫通过的《联邦德国州教育事业一体化协议》(Düsseldorfer Abkommen,又称《杜塞尔多夫协议》),这项协议也是1964年《汉堡协议》 (Hamburger Abkommen) 的前身。协议设定了外语教育的普及范围,确定了课程设置、开学时间、假期长度等方面的细节问题;同时,首次提出在中学开设现代外语课程——英语,将英语作为学校必修课并取代古希腊语,高中毕业生必须通过两门外语必修课。依据此协议,各州教育部在各类中学纷纷开设现代外语课程,其中多以英语、法语为主。


《杜塞尔多夫协议》内容丰富,作为德国现代外语教学的第一份协议,它的正式颁布对中学外语教学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意义。1957年4月1日,此项协议正式实施,各州中学逐步在各个年级开设现代外语课程,外语也随之成为中学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2.《汉堡协议》

为适应新的教学管理需要,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外语教学蓬勃发展。KMK于1964年10月28日在汉堡通过《联邦德国州教育事业一体化协议修订稿》(Hamburger Abkommen,简称《汉堡协议》)。《汉堡协议》作为《杜塞尔多夫协议》的修订和补充,一经颁布就取代了实施近10年的《杜塞尔多夫协议》。相较于旧版本,这份协议在外语课程设置方面有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实科中学、普通中学、专科高中和文理中学的不同年级都必须将第一外语作为必修课;同时还规定了开设第二、第三外语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学校类型和具体情况。


《汉堡协议》明确指出:外语学习与德语、数学学习同等重要,外语、德语和数学均属于中学最主要的基础课程。这份协议将外语学习重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在告诫学生:在中学不只是要学习一门外语,而是必须学好一门外语,甚至要学好第二门、第三门外语。因为外语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欧洲文化交往的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汉堡协议》顺应了当时德国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对各类外语人才需求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满足了家长希望孩子学到更多外语知识的要求。


8E52

图片来源:酸奶德语 微信公众号


3.《萨尔布吕肯框架协议》

1960年9月29日,KMK在萨尔布吕肯通过《文理中学高年级课程规则框架协议》(Saarbrücker Rahmenvereinbarung,简称《萨尔布吕肯框架协议》) 。此项协议开启了在文理中学实施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设置第一外语作为必修课的年级、开设第二外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年级以及允许开设第三外语的相关情况作出详细规定。该协议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多种外语的机会,尤其是对外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们。


4.《波恩协议》

KMK于1972年7月7日在波恩签订了《构造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文理中学高级阶段协议》, 简称《波恩协议》。协议中对德语、外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程提出了相应的选修要求。同时,第一、第二和第三外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安排也相应有了变化,对今后的外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更新文理中学高年级的教学形式, 1988年4月,KMK颁布《波恩协议》修订版——《关于重新构造文理中学高级阶段协议的修订版》,规定课程分类仍然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外语、德语、文学或艺术应设置为必修课程。由于学生所选的主要课程领域不同,这份协议对个人的影响和意义也相应地有所差别:如果学生的第一外语是拉丁语,那么每周在原先基础之上继续增加1学时;第三外语对于定向为自然学科的学生而言,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但语言学科的学生则必须参加。


随后在2000年6月16日和2008年10月24日,KMK又先后两次对《波恩协议》作出修订,更加简洁、明确地规定了各校外语课程教学、考核和毕业考试等相关要求,强调外语教学与德语和数学教学一样,每周不得少于3学时,继而进一步阐述了语言、文学和艺术课程领域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协议修订版,学生应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知识,进一步扩展自身在语言结构方面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交流层面上对各类语言表达的区分能力。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概况

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在教育事务上也实行合作性质的文化教育联邦制模式。根据我国学者葛囡囡的论述,一方面,按照联邦《基本法》,各州享有高度自治的教育权。州教育部是各州最高教育行政、检查和监督机关,州议会制定、颁布和实施各州教育法规;另一方面,联邦政府通过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和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两大机构,积极协调、参与各州教育决策。KMK虽是教育协调机构,但其签订的协议、提出的建议对德国各州普通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各州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与中小学外语教育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1E441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体系 图片来源:《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如图所示,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体系可分为小学阶段、中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小学阶段一般是指6到10岁的儿童,而中学的第一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范围分为三类:普通中学 (Hauptschule) 、实科中学 (Realchule) 和文理中学 (Gymnasium) 。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实行双轨制:一部分课程为传统的学校课程,另一部分则是某一行业 (主要针对职业预科学校) 或商务 (主要针对实科学校) 方面的实操训练。而综合文理中学则主要为高校输送人才。中学第二阶段旨在与大学课程接轨,培养主体包括文理中学(高级阶段)和职业高中两类学校。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特点


842F

图片来源:第一阅读 微信公众号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除了在政策方面较为完备之外,根据我国学者葛囡囡的研究,还有覆盖面广、承续性强和国际交流丰富等三个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覆盖面广

德国中小学推行多语教育政策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扩大外语教育的覆盖面:一是学生可学的外语语种多,二是每名学生需要学习的外语语种多。


德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在中小学设置外语语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小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外语课。英语和法语是多数学校的外语必修课,但也有部分联邦州允许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丹麦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等邻国语言,或是外来移民使用较多的语言设置为外语必修课,如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土耳其语等。很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外语选修课,涵盖希腊语、阿拉伯语、斯洛伐克语、汉语、日语等多个语种。德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可学习的外语同样很多,其中很多外语语种是延续小学所学的外语,而高中毕业考试的选考语种更是多达14种。除开设单纯的外语课之外,德国部分中小学还会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覆盖多个语种,除传统的英语、法语和俄语外,近年来还在边境地区增加了德土、德捷、德波等双语授课课程。


除却学生可学外语语种多以外,德国中小学外语覆盖范围广还体现在学生需要学习的外语语种多。1955年颁布的《杜塞尔多夫协议》中就要求“高中毕业必须学完两门外语必修课”,这一规定远远早于欧盟的“德国中小学生必须学习母语以外的两门外语”要求。同样,1960年的《萨尔布吕肯框架协议》和1964年的《汉堡协议》都肯定了外语与德语、数学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中学最主要的基础课程。文理中学学生不仅要学第一外语,还要学习第二、第三外语。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多语学习,德国还将第二外语与高中毕业后能否继续深造联系起来。文理中学高级阶段的学生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和升入大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至少学习过两门外语,且第二外语的学习期限至少在一年以上;普通中学的学生若想取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也必须出具第二外语的语言水平证明。


2.重视语言承续性

德国非常重视语言学习的承续性发展,目前已形成系统的外语教育体系,辐射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等多个阶段。


小学是多语学习的开始阶段。外语在大多数联邦州自小学三年级起便被作为必修课,每周不少于2学时。而外语作为选修课的路程则开始得更早,多数小学一年级便已开设外语选修课,学时不固定,教学方式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学习人数作出相应调整。例如,阿拉伯语、汉语和日语,由于学习人数相对较少,该类语种教学可打破年级界限,多采用学习小组(Arbeitsgruppe)的形式。小学外语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外语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外语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第一阶段是多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需不断深化从小学开始的第一外语(多为英语或法语)学习,还应开始接触第二、第三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应在此阶段得到全面提升。以汉堡为例,英语将作为多数中学的第一外语继续授课,每周多为4—6学时;文理中学初级阶段学生的第二外语课开始于六年级,且为必修课,其他学校的中学生从六年级或七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且多为限制性选修课。大多数文理中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3.国际交流丰富


1676B

图片来源:酸奶德语 微信公众号


除常规的学校外语教学之外,德国政府和民间机构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校际间的国际合作和师生间的互换交流。作为德国唯一一家由国家设立、负责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学交流服务机构,德国教育交流中心(Der Pädagogische Austauschdienst der KMK,简称PAD)和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德国电信基金会积极展开合作,旨在通过资助德国中小学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项目,培养中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德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目标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还能完全沉浸在目标语环境下,接受地道丰富的语言输入,与当地民众建立真实的交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些途径也都是学校外语教育的有力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


1.《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葛囡囡 原发期刊:《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年3期第4卷第18-25页

https: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WYQY202004003&v=n4rocD1EyiUAZqPyQipm8Kkd35YUtSpd6T5rXUFFm%25mmd2BzYtUJvZDlnvRR03ozoPFnb


2.《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研析》张建伟,王克非 原发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年41期第6卷第459-464页

https: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9&filename=WJYY200906010&v=TG%25mmd2FrtuXAJD3JNGCFw7Gk7OemklKT%25mmd2BXLtcTpoZSSVK7X3zn7lZdAXgx7d6MnBx%25mmd2FGK


3.《试论我国与德国在外语教育方面的差距及对策》王瑞芝,刘芝琳 原发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第121-125页

https: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2&filename=QHDZ2002S1024&v=s%25mmd2FJt2g2i32jZkg6HCMofgLMbLdDcqAhynHyvcujVuKmcKA82J%25mmd2FmSi3fbCfLfR8cg


4.《从二语习得角度看德国英语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兼论其对中国大学外语教育转型的启示》钱竞越 原发期刊:《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年1期第65-68页

https: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5&filename=YGXS201501032&v=HSwimu1n1iq8ZlOgjIUJuuAFXl4ArXV3EKJtDuCoiQ1gg3tlEQ4rVB2rwT7ywSUf


供稿 | 王思琪

排版 | 高锡涛

编辑 | 郑葵

初审 | 程静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