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反思欧洲中心论:德国中小学汉语课程现状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2-05 】

作者:顾安达((Andreas Guder)

编者按:潘璐

翻译:胡敏


【编者按】近年来,德国一直在讨论所谓“中国能力”(China-Kompetenz)问题。德国政府认为,中国在全球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界应当拥有更多了解中国、中国人民以及能够使用语言的人才,以便与中国进行合作与竞争。德国教科部在2017/18年委托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对德国的“中国能力”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在调查者看来,状况令人担忧,其中一个问题是,目前在政治、经济、学术等领域都在迫切需要中国能力之时,德国的汉语师资却严重短缺,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不但没有增加,而且有减少的趋势,现有培养方式也很难让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能够使用的程度。面对这些问题,德国教科部立即表态,联邦和各州都将加大建设中国能力的支持力度。2020年,德国“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EFI)在向联邦总理提交的年度报告中,也再一次呼吁“德国需要更多中国能力”。如今两年已经过去,中国能力的建设似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的顾安达教授(Andreas Guder)最近在《德国现代外语教学总会年刊》上发表文章,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再次呼吁要重视德国的中国能力建设问题。

顾安达教授是德国汉语教学法方面的知名专家,也是德国汉语教学专业协会的现任会长。他认为,谈到中国能力建设,其重要的基础就是汉语能力,但恰恰是汉语教学目前面临很大的问题。顾安达教授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肯定了德国近20年来在汉语教学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德国大多数联邦州都已经制定了汉语教学大纲,但能够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数量很少,而且原意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德国学生总数为110万,其中学习汉语的学生只有5000人。另外,在汉语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法研究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缺乏联邦层面的经费支持。

文章还委婉地指出,对待中国方面所资助的两个汉语教席,德国媒体充满了意识形态化的观点。相比之下,中国对待来自德国的语言援助却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德国歌德学院不仅与中国高校等部门合作开设了9家歌德语言中心,与各地图书馆合作开设了7家“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还与170个学校建立了德语伙伴关系。如果德国能多一点拿来主义,少一点欧洲中心主义,也许能在提高中国能力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北京大学德语系 潘璐)


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BMBF)在制定“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和创新政策发展研究”的资助原则时开篇就写到:“理解中国近期的发展不仅对于世界事务、也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及欧洲来说意义重大。”鉴于中国经济地位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能力”随之成为教育政策讨论的焦点。当下,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正确地定位中国的发展,才能恰当地看待它。中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整个欧盟,人口几乎三倍于欧盟,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对是否将汉语纳入德国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进行广泛的讨论。

正如德国汉语教学专业协会开展的定期调查以及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于2018年发表的关于德国教育系统之中国能力研究报告《中国知识,中国能力》所显示的那样,汉语作为中小学科目在过去20年里还是得到了发展:

·在德国14个州约100所中学中汉语是常规科目;·全德16个联邦州中有12个州制定了汉语教学大纲,汉语成为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课程,并出台了相应的考试条例;

·多数情况下,汉语只作为第三外语或后修外语,开课时间为三到四年,少数学校将其作为第二外语;

·全德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约为5000人(2017年法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为44000人);

·有个别学校把汉语列入高中会考时的主修课或类似程度的课程;

·此前,将汉语设为常规师范专业的只有巴登-符腾堡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下萨克森州。2021年开始,柏林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这些州也为汉语师范生在入职前的见习阶段开设了研修班;

·基于对教师的访谈可以确定,汉语作为中小学科目,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适合于特别有天赋的学生。汉语的育人潜力是多方面的,其魅力体现在“他者”、中国文化、汉字和语言中。汉语的文字系统所要求的书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掌握一种“不寻常”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中小学汉语课程被证明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这一总体教育目标,也有利于拓展相关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使用汉语的地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或通过交换项目获得直接经验,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多样化世界的复杂性,进而获得视角转换的能力。

这些都将是学校开设汉语课程的获益之处。当然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以达到就业所需的汉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为目的,而是要追求以开放的心态,批判性地、有能力地看待中国的崛起,获得初步的语言和文化能力,从而跨进这个欧洲之外的世界,这种能力在未来几十年里将遇到越来越大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易


在语言学习目标达成度方面,汉语教学专业协会的研究结果是,如果学校将汉语视作一个完整的科目并提供连续的、高质量的课程,学生坚持学习五年便可以达到与《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B1级相当的中文水平(汉语教学专业协会,2012)。当然,实现上述目标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受过专业培养的、精通汉语和中国知识的师资力量;二是学校要在汉语科目教学外,开展中国(或者亚洲)相关主题教学活动。但目前,鉴于汉语科目的自身特色,想获得与其它科目的平等地位,仍然缺乏组织和经费层面的保障:

汉语对德国人来说是一门远距外语(Guder 2008: 69-78):由于它的书写系统、音调都迥异于欧洲语言,其专有名词、概念和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因此,相对于欧洲语言科目必须修改汉语课程的学习目标。汉语科目中存在许多独特的、通用的欧洲语言教学中不存在的教学法问题。例如,汉语教学中口语和书写之间的关系、键写和手写之间的关系、中国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内容与比例,以及如何应对双语学生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与讨论。

迄今为止,德国仅设立了两个“汉语教学法”的特聘教席,尽管这两个教席通过正常的任聘任程序设立,也不存在干扰法定任命程序或教学内容的行为,但由于这两个教席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助,所以在媒体上引起了一些误解。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在如此关心中国能力的同时,却几乎无人过问,除了从中国以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资金的支持?如果与中国打交道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汉语纳入中小学教学科目无疑将发挥核心的倍增效应——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这可能需要努力克服某种欧洲中心主义,将汉语从小众存在中解放出来,因为中国早已不是小众的存在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于同样远距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或越南语等移民语言也应该采取广泛的行动)。

与中国的中小学开展交流,对成功开设汉语课程至关重要,也应得到全面的财政支持,并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在学生交流中的组织方式、行政管理和培养目标上,中国与德国不尽相同。有能力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员必须得到相应的赞赏,因为建立并维护好双方关系通常是一项很艰辛的工作。即使借助各式各样的媒介形式(互联网),同中国的交流仍然面临跨文化方面的挑战且成本高昂,所以,需要在联邦层面构建协调、支持中德交流的机制(如由墨卡托基金会和歌德学院在2020年创立的中国教育网络,但它是个私营机构)。

中国明确表示,欢迎我们更多、更有能力地与其交往。但欧洲在对待“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固步自封,未尝不令人愈发感到遗憾。

(浙江外国语学院 胡敏译)


参考文献:

1.Fachverband Chinesisch (2012:) Acht Thesen zur Etablierung des Schulfachs Chinesisch im Bildungssyste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ttps://www.fachverband-chinesisch.de/fileadmin/user_upload/Der_Verband/Offizielle_Statements/thesen_zu_chinesisch_an_schulen_2012.pdf

2.Guder, Andreas (2008): „Was sind distante Fremdsprachen? Ein Definitionsversuch am Beispiel des Chinesischen“. In: Burwitz-Melzer, Eva et al. (Hrsg.): Sprachen lernen – Menschen bilden. Dokumentation zum 22. Kongress für Fremdsprachendidaktik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DGFF), (= BFF – Beiträge zu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Band 10), Baltmannsweiler, 69–78.

3.https://www.bmbf.de/foerderungen/bekanntmachung-3020.html;Bundesanzeiger.vom 26.5.2020

4.https://www.fachverband-chinesisch.de

5.https://merics.org/de/china-kompet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