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欧盟语言政策下的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特点及启示

【来源:韩欣浥 | 发布日期:2022-01-02 】

编者按:开展外语教育是使国家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外语教育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政府能否培养出外语语种数量多且质量高的国际化人才,以满足国家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需求。作为最先在中学开设现代外语课程的国家之一,德国也是最早制定现代外语教育政策的国家,其外语教育及其成效是德国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文重点介绍欧盟语言政策及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特色,并总结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本文为浙外德国研究中心“教科资讯”栏目第66(总第145)


欧盟语言政策


20023,欧洲理事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召开。大会决定提高欧盟公民的多语言能力并给予财政支持。大会认为,欧盟的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两门外语,并且在未来,每个欧盟公民都应该掌握至少三种语言:母语和两种外语(1+2)


2001年以来,每年的926被设立为欧洲语言日,以提高欧盟公民对欧洲语言多样性的认识。在欧盟2020教育培训战略框架中,外语学习被认为是关键的教育目标之一。欧盟的语言政策建立在尊重所有成员国的语言多样性和欧盟范围内的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促进外语的教学学习以及所有欧盟公民的流动。外语技能被视为人人都掌握的基本技能这将有助于欧盟公民获得更多教育和就业机会。因此,欧盟支持欧盟公民学习除母语外两种外语。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概况


语言多元主义的背景和现状决定了欧盟的语言多元化政策。在欧盟框架下,德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推行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强调个人多语能力和机制多语主义,其间虽几经改革,但多语种外语教育的大方向并未改变。德国的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首先体现为语种覆盖广,仅高中毕业考试可选考的外语语种就有14种之多,高校提供的语种则更多,既包括实效性强的现代语言和使用人数多的通用语言,也包括一些历史研究所需的古代语言和使用人数非常少的非通用语;其次还体现为个人学习的语种多:中小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两门外语,还可以选修第三外语,另外中小学生(包括职业学校学生)升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掌握两门外语并能出具证明。德国为支持这一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外语教育“一条龙”体系。虽然德国实行合作性的文化教育联邦制模式,各联邦州有权独自规划和管理中小学外语教学,但德国仍然通过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 der Länder, 简称KMK)协调和统一教学目标和规范课程标准,以保证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在整个联邦范围内同步、科学、有效推行。一方面,德国外语教育是由欧洲理事会、欧盟与德国的互动和协商促进了德国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欧盟通过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外语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化发展的行动计划》《多元化语言:欧洲的共同资产和承诺》等标准和行动纲领促使德国巩固了多语政策;另一方面,德国的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始终基于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


图片来源:shz.de网站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特点

学生可选择的和必修的外语语种多


德国中小学推行多语教育政策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扩大外语语种的覆盖面,其一是学生可学的外语语种多,其二是每名学生需要学习的外语语种多。


德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在中小学设置外语语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小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外语课。英语和法语是大部分学校的外语必修课,也有一些联邦州允许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丹麦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等邻国语言,或者外来移民使用较多的语言,如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土耳其语等,设置为外语必修课。此外,很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外语选修课,涵盖了希腊语、阿拉伯语、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伐克语、汉语、日语等更多的语种。德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可学习的外语同样很多,其中很多外语语种是延续小学所学的外语。除单纯的外语课外,德国还有不少中小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覆盖了很多语种,除传统的英语、法语和俄语外,近年来还在边境地区增加了德土、德捷、德波双语授课的课程。


根据欧盟的要求,德国中小学生必须学习母语以外的两门外语。然而,这一政策早在1955年就出现在《杜塞尔多夫协议》中。该协议要求“高中毕业必须学完两门外语必修课”,远远早于欧盟的相关要求。1960年通过的《萨尔布吕肯框架协议》提出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外语学习计划,并对开设第二、第三外语等情况作了具体规定。1964年颁布的《汉堡协议》约有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它明确指出,外语与德语和数学一样,是中学最主要的基础课程,文理中学学生不仅要学第一外语,还要学习第二、第三外语。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多语学习,德国还将第二外语与高中毕业后能否继续深造联系起来。文理中学高级阶段的学生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和升入大学的前提条件是至少学习过两门外语,并且第二外语至少学习一年;职业高中的学生若想取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也必须出具第二外语的语言水平证明。


连续统一的外语教育目标


德国各联邦州有权独自规划和管理中小学外语教学、规定教学大纲,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设置外语语种、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每名学生选择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外语可能不同。因此,德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但是,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外语教育坚持共同的培养目标和原则。为此,KMK努力统一教学目标和规范课程标准,这尤其体现在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达到的外语能力水平上


CB58

图片来源: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1980年起,KMK制订并连续修订了14语种的《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要求》(Einheitliche Prüfungsanforderungen in der Abiturprüfung)。该考试要求既是考试大纲,也是课程标准,对各联邦州的中学外语教学意义重大。首先,它主要针对语言—文学—艺术模块(sprachlich-literarischkünstlerischer Aufgabenfeld)的外语课,并区分了基础课(Grundkurs)和高级课(Leistungskurs)。其次,它对每个语种的学习背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试都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一致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参照《欧框》*为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的其他语种规定了应达到的水平。这种不同阶段、不同语种借助于同一个量化指标测评的方式是中小学外语教育一条龙的质量保障和有力补充,是多语教育政策在整个联邦范围内同步、科学、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参考《欧框》的量化指标也使得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与欧盟,甚至世界的外语教育标准接轨。德国外语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语言,而是同时注重人的培养,让每个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交际,具备跨文化能力,能够应对终身学习的挑战,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成长。这一点体现在中小学各阶段的外语学科课程标准和外语能力培养模型中。例如,德国中学第一阶段第一外语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跨文化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培养目标之一,而外语课程对此的贡献最大。各语种《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要求》从语言、跨文化能力、篇章及媒体能力、方法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文理中学毕业生的外语能力。综上所述,德国中小学各阶段的外语教育目标是统一的,即让德国学生胜任“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移民潮和难民潮及其引发形成的多语言多文化环境”,这也是中小学外语教育一条龙最鲜明的特征。


《欧框》*:全称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CEFR)是欧洲委员会在200111月通过的一套建议标准,用于描述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程度的标准体系,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能力分级的重要参考依据,被全球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广泛认可及使用。


灵活多元的外语教师聘任和培训制度


德国中小学外语课程涉及语种多、课型丰富,导致中小学外语教师需求大、教学任务重,为此采取了灵活多元的外语教师聘任和培训制度。


德国中小学既有固定编制的外语教师,也有按学时支付薪酬的聘任教师,还有由对象国派遣和资助的外籍教师。萨尔州临近法国,法语是该州小学的外语必修课,法语教师主要来自法国。波兰语大多作为来源国语言课程(Herkunftssprache)教学,教师基本上是在德国取得师范专业学位或在来源国获得师范专业学位且德语水平很高的母语者。教学量过大或缺少某语种的师资时,学校还会邀请大学外语系的高年级学生给中小学生上语言辅导课和对象国国情课。这种灵活的外语教师聘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语种师资不足、学校经费不足等问题,但也容易造成各地区、各学校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德国历来有外语教师培训的传统。教师培训既有校内的、本地区的,也有跨地区或跨国的;既有德国教育部门主办的,也有与对象国相关机构合作或由对象国方面主办的;既有实地的,也有在线的。法语在萨尔州常作为第一外语,法语教师培训也多为德法两国合作,或德国萨尔州、法国洛林地区和卢森堡三方合作。鉴于目前具备汉语教师资格的人员较少,无法满足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需求,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与法兰克福大学合作开发了为期两年的“汉语教学能力资格证书”在线培训班。这些培训便于外语教师更新对象国知识,充实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水平,从而确保教学质量。


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除常规的学校外语教学外,德国政府和民间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校际的国际合作和师生的互换交流。作为德国唯一一家由国家设立、负责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学交流服务机构(Der Pädagogische Austauschdienst der KMK,简称PAD),和墨卡托基金会、德国电信基金会合作,资助德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项目,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由于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越来越多,该机构组织和开展的对华交流也愈加频繁和深入。在过去十年里,约1200名来自70所德国各类中小学的学生得到PASCH项目的资助,他们来到中国,不仅在汉语环境下提高了汉语水平,还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2018年,80余名德国职业培训生通过名为“中国桥夏令营”的先导项目(Pilotprojek)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德国联邦州及墨卡托基金会的共同资助下,来到中国体验职业教育。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德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目标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还能完全沉浸在目标语环境下,接受地道丰富的语言输入,与当地人进行真实的交流,培养跨文化能力,这些都是对学校外语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片来源:scinexx.de网站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中小学倡导和发展多语教育


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首先需要增加外语语种,发展多语教育。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对外语的需求和应用是有差别的,我国应依据国情,根据地域差异逐步引入和扩大多语教学。例如,在外语师资优越、外语需求较大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建议从小学开始增加覆盖面较大的语种(如德语、法语)作为第一外语,在边境省份增加邻国语种(如俄语、越南语)作为第一外语,同时鼓励中小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这样既能为中小学生创造多语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多语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又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多语人才奠定基础。在发展多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允许学生针对不同语种选择不同的学习水平,适当降低第二外语的考试要求,也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外语语种参加高考。


鼓励中小学生学习非通用语


我国应鼓励中小学生学习非通用语,这是培养非通用语高端人才、改善我国外语人才语种单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我们在鼓励中小学生学习非通用语时,需要处理好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展与外语习得规律的关系,既要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出台政策鼓励中小学生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又要组织专家团队编写高品质的教材,设计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出发,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提供绿色上升通道。此外,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针对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非通用语种,我国应鼓励和选拔有志向、有抱负、有外语天赋的人从小学开始持续学习这类非通用语,为其提供奖学金到对象国留学,同时要与奖学金获得者签订“服务政府”的协议,以便为国家储备稀有的外语战略资源。


完善中小学外语教育承续性发展


我国应建构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的外语教育承续性发展框架,确保外语教育,特别是多语教育贯穿中小学始终。


第一,中小学外语教育一条龙应被视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基本政策。


第二,承续性培养体系的核心是不同学段坚持共同的培养目标和原则,外语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将语言作为知识或“实体”的传授,更应具备跨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因此,应依托新课标制定和修订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外语语种的课程标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外语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除培养目标外,在外语教育承续性发展框架内,既要确保连贯的外语学习安排,又要考虑到不同学段之间语种的衔接。此外,外语教育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外语教育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我国可借鉴德国经验,实行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中小学建立跨校、跨年级的外语学习小组,或借助数字化教学、慕课等实现不同教育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高校还可以与中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助合作关系,衔接中小学与大学的外语课程,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有效培养非通用语的高端人才。


第四,除了关注中小学生的校内外语学习外,外语教育承续性还应尽量创造和增加中小学生与对象国母语者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不仅让他们“走出去”,也邀请更多对象国的中小学生“走进来”。这种真实语境下的外语学习以及与母语者的深入互动,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对象国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行之有效的跨文化能力。


本文编译自:

1. 欧盟文件europarl.europa.eu:语言政策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fiches_techniques/2013/051306/04A_FT(2013)051306_DE.pdf

2. 德国Der Tagesspiegel网站于2014114日报道:英语及更多

https://www.tagesspiegel.de/wissen/mehrsprachigkeit-in-der-eu-englisch-und-viel-mehr/10926958.html

3. 张天伟.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启示[J]. 中国外语,2020,18-25.

4. 葛囡囡.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9-25.


供稿 | 韩欣浥

排版 | 王祎嘉

编辑 | 陈佳雯

初审 | 陈玉玲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