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德国小升初的一个细节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2-12 】

在德国,小学一般是四年制。小学毕业时,也就是10岁,孩子们就面临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升入文理中学(Gymnasium),这种学校学制8年或9年,直通大学,也可以参加职业培训。而且文理中学的毕业证就是大学的入学证,无需高考。第二种是实科中学(Realschule),这种学校是文员性质的职业学校,其毕业生通常可以在参加职业教育以后做职员或者经过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学习进入应用科学大学。第三种是主体中学(Hauptschule),这种学校通常是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毕业生在参加完职业教育后通常去当技术工人。从发展趋势上看,文理中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主体中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逐渐与实科中学合并。目前小学毕业生升入文理中学的比例达到40%以上。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10岁的孩子就要面临终身学业和职业的选择,是不是太早了?是不是不公平啊?会不会出现大量的选择误差啊?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先不去讨论。这里关心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种选择呢?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小学毕业生的升学去向是由父母根据学校、或者说是老师的推荐意见来决定的,老师的推荐意见则是根据有关的规定和学生的成绩做出的。各州对升入文理中学和其他类型中学的分数都有相应的规定。但是,这里所说的成绩不是一次或两次考试的成绩,而是每一位学生每一年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就是说,这里的成绩是累积性的成绩,不用专门进行一次小升初考试。每个学生的成绩是一个累进的、全面的、自然生成的成绩。这个成绩基本就是每个学生历年平时成绩的汇总,无法、也不必要通过“临时抱佛脚”来展示。所以,小升初虽然是一个关键时刻,但在这一时刻,学生和家长不用焦虑,焦虑也无用,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来源:百度


说到德国的小升初,总有中国家长问我,在德国难道没有家长去找学校申诉:“为什么不让我儿子上文理中学”?如果你知道学生的成绩是如何得来的,你就会明白,家长只要看看自己孩子历年的学习报告单和成绩单,就基本知道自己孩子能够升入哪一种中学了,跟学校去“闹”,毫无用处。当然家长有提出异议的渠道以及变通的办法,但这些都是个别情况。

对于符合升入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学校会开具一个升学推荐意见。拿到这个推荐意见,学生即可去申请心仪的文理中学或其他中学。最近我看到柏林一所小学给学生的一份升学评估意见(Förderprognose),这份两页纸的升学评估意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个人信息。二、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总成绩以及语文、数学、外语和常识四科的成绩。三、一般能力、四、特长或特点。这其中的第三点值得一说。

第三点“能力”是评估意见的核心内容,具体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内容共有10项:

1、 懂得基本原则或规则,并能运用之

2、 能够对工作(学习)过程进行有目的性、及时地计划和组织

3、 掌握了学习技术(标注、查找资料、记忆等)

4、 具备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表达,词汇量丰富

5、 能够有条理的工作,把不同的知识对象结合起来

6、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7、 能够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有目的的、目标群体明确地讲述(报告)

8、 有想法,能够接受新东西,有多方面的兴趣

9、 能够与人合作和分工协作

10、 能够独立完成工作

评估意见中而且对这10项能力分别打了分。按四个挡次打分:1、特别突出,2、突出,3、一般,4、不太突出。除了给这10项能力打分,还在第四部分中对该学生的特点进行描述和说明。比如在我看到的这份推荐意见中是这么写的“该同学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突出的天赋”。


60F3D

学生升学评估意见


据了解,德国小学通常都会给升学的学生出具这种推荐意见,具体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那么这份评估意见除了说明情况之外,有哪些意义呢?以下是我的解读。

第一,这份评估意见意味着一种责任。评估意见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小学之所以推荐该生来申请文理中学,我们不仅要告知该生的总成绩,而且要说明该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状况和能力特长。这是对未来接受该生学校的一种责任,使他们能够更具体地了解该生的能力状况。这些信息对于未来学校中的老师,应该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这些信息尤其重要。

第二,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份评估意见可以视为该生成长的记录、发展的状态以及未来的潜力,这不仅对于升学有意义,同时对学生个人也很有意义。这不仅让学生得知自己的能力状况,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更是让学生和家长感到自己受到了学校老师的关注和尊重,这对自己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将是一种很好的参照和指引。


119C0

来源:百度


第三,体现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从这十条评价指标来看,所关注的都是关于学习、做事和做人能力或素养的指标,而没有关于知识范围或程度的内容。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在小学的教育中,知识不是目的,而目的是学生的成长,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养成。尽管对于一名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能力还处于初级和浅显的层面,但这些能力具有一般性、通用性特征,比如懂得规则、能够有计划做事或具有独立性等。就是说,尽管所涉及的能力是初级的,但从培养的角度看,这些能力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如果把这个评价框架用于评价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其实也完全适用。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许多小学里,大家关注的话题常常是学了多少知识,是不是比别人多学的一本书或一个单元、多学了一门技能,班级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升学率是多少,参加了什么比赛、获得了什么奖等等。而这份评估意见似乎能够给我们透露出一种不同于我们常见思维模式的教育观念,值得深思。


作者简介

陈洪捷,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


B11F


供稿 | 陈洪捷

排版 | 吴诗颖

初审 | 程静 戴澳归

终审 | 陈洪捷 吴卫东